Category Archives: 影音评论

Les Miserables:银幕,舞台与小说随想

电影上映之后,看过好几遍,在看的时候总忍不住有原著版,舞台两版,以及电影版的比较,于是零零碎碎地把其中一些想法记录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原著小说和电影都是可以反复观看的,所有的呈现的东西已经固定,但舞台版却不一样,它虽然有固定的框架,但也留给演员一些自由 发挥的空间,表演的细节灵活多变,不同的剧组不同的演员会有很多差异,甚至演出了很多音乐剧剧本中没有,看演唱会录像也不会看到的东西。这里我所描述的只 是我所见过的舞台版片段。

关于版本的一点说明:

法语概念版:1980年巴黎上演的法语版是《悲惨世界》音乐剧的雏形,与现在的舞台版有很大的差异,不过这一版没有留下过录像,这里提到法语概念版主要说的是录音。

舞台版:虽然全世界有不少地区剧院买了版权排过地区山寨版,但这里提到的舞台版只涉及Cameron Mackintosh制作的两个版本——从1985年伦敦首演开始的原版,以及为庆祝二十五周年制作的新巡演版。

关于原著:笔者读的是李丹,方于那个翻译版,所以有一些人名地名用了那一版的翻译,至于很多地方英文名跟中文名串着用了……大家懂的就好。

最后还是要说明:本文是流水帐罗嗦风格,剧透严重慎入。

——————正文——————————

1. 土伦监狱,在小说中并没有详细描述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只知道Jean Valjean在那里做苦劳役。原版音乐剧的开场,是劳役们忍受着烈日在狱卒的监视下做苦力,或佝偻或匍匐地跪在地上,叮叮当当,敲敲打打,唱着那节奏强 劲的Look down, look down。或许因为现实中的土伦是个海港城市,于是后来Jean Valjean的苦力工就跟船搭上了关系。在新的巡演版中,开场变成了浪花四溅的大船上摇浆,而电影中则是站在水里拉大船。电影开场从海底穿过残破的法国 国旗浮起来的视角很有史诗感,多人拉纤一齐喊号子也很衬开场曲的节奏,就是拉纤的时候囚犯们基本都是仰着望上看的,于是原版舞台的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s就显得好像不是那么贴切应景。

不过电影里”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s”其实给了我们的男一和男二第一次眼神交流的机会。

之后电影版做的一个很好的细节改动就是一眼万年(喂)之后的Javert警官,为了考察这个凶悍囚犯的力气,让他去扛倒下的桅杆,这算是给舞 台版补了漏洞,舞台版Javert怀疑变身市长的阿让这一笔提到的相当模糊而且缺少铺垫。大力士Jean Valjean扛起桅杆的那一刻伴随着加强的音乐,还是很震撼的。Hugh叔开场的造型也确实给人一种凶悍无比的危险人物的感觉。

* * * *

2. Jean Valjean被主教收留,偷走银器这一段,看过《悲》剧演唱会或者现场的应该知道Jean Valjean在一边偷东西一边逃走的时候还有那声惊世骇俗堪比防空警报似的高音假声took my fliiiiiiii~~~~~~~~ight!(当然也有舞台版V叔不这么喊的),结果刚出门就跟落入陷阱似的直接被群众举着火把围剿(就那一嗓子喊 得,谁都知道你干了无法无天的事还要逃走了),被扭送回来,主教穿着睡衣光着脚出门迎接的场面。电影中的处理当然没这么写意,要更现实更接近原著一些。之 后Jean Valjean的忏悔,在新巡演版和电影中都增加了一点宗教象征物,电影中阿让在教堂中忏悔,身后摆着碎裂的受难像,在巡演版中也有Jean Valjean惊慌失措中抬头看见背景投影出的教堂顶端的十字架,灵魂突然被镇住了一样的感觉。

十分喜欢What have I done电影中Hugh Jackman的表演,Hugh叔一边哭一边唱的感觉让我想到了小说里写的Jean Valjean惊惶、羞愧、痛哭流涕的忏悔。

* * * *

3. At the end of the day是电影中我最爱的片段之一。舞台上掩盖在昏暗暮色中的穷苦人群就像一片蒙着灰尘的影子,你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有一种深切的社会底层的悲苦。电影却 是把那种沾满肮脏泥泞的悲惨形态清晰写实地呈现出来。”Righteous hurry past”的歌词镜头对应的是以Javert为首的警官在雨中打马匆匆而过。

我一直怀疑导演是不是也从新的巡演版中寻找过灵感——相比原版舞台的抽象写意,新的巡演版的确要写实很多,确实更有借鉴的价值。原版舞台上人 群散去,芳汀和女工在工厂门口领工钱这一幕,在巡演中则是视角从厂外切换到了工厂里,女工们在一条长桌前做工的场面。电影里的处理方式差不多。镜头的运 用,芳汀的服装,都很明确地表现了芳汀因在一群女工中太出挑而被众人嫉妒排挤。

这里另一个补漏就是化身马德兰市长的Jean Valjean之所以会轻率地把芳汀事件交给工头处理,是因为他猛然看见了前来报道的Javert在盯着他。在舞台版中Jean Valjean竟然会不顾芳汀的乞求眼神而匆匆离去,把这个女工的命运轻率地交给工头摆布,这一点偶尔会被人诟病。

* * * *

4. Javert与Jean Valjean再一次的相见多少显得有点喜感,这一段是电影新加进去的,也许要归因于跟前后衔接不紧密的音乐段落加上演员演唱宣叙段的功力欠缺。 Javert怀疑Valjean,上面提过的伏笔在这里衔接上了。舞台版中那段蒙太奇似的runaway cart和市长挺身而出救割风老伯是在芳汀被送医院之后。电影里则是再一次地向原著靠拢,Javert有一个从怀疑到否定自己,然后去找市长认错的过程。

顺便说一下,小说中的Javert被描写成高尚忠诚与阴险狠厉的结合体,无论面对谁都本色不改,而Russell Crowe叔扮演的Javert与市长大人碰面时看上去则是只剩下忠实,脸上写着“有问题找警察”的憨厚风范,颇有一点让人出戏。

* * * *

5. Lovely ladies和Fantine’s arrest与舞台版很接近。与原著能挂钩的细节是舞台上嫖客的殴打虐待换成了往病弱的芳汀衣服里塞雪,不过在原著中是往后背塞,电影里是往前胸塞。相比而言,后者显然要更恶劣一点……

大爱的I dreamed a dream,在电影里被放在了芳汀卖身之后的lovely ladies后面,而在舞台版中是芳汀刚被人嘲笑,被赶出工厂的时候。我非常赞同这个改动,因为后者给人的感觉其实只像是非常不走运地having a very bad day,而前者却是芳汀对自己生活的所有希望全部破灭的时候。这首歌是剧中的名曲,众人皆知它很煽情,但是据我所见过/听过的芳汀,真正能演绎好的其实不 多。一味悲壮愤怒撒狗血的会显得太夸张生硬,不够煽情的又觉得是隔靴搔痒情绪不到位。在电影中,导演本可以借助大屏幕实现舞台上无法实现的一些效果,比如 穿插芳汀的回忆或者其他画面达到渲染和煽情的效果,不过这里导演却没有这么做,他像舞台版一样把所有空间交给了演员,不仅如此他还只给了一个镜头,一个脸 部大特写,这真是对演员的充分信任。还好Anne Hathaway对得起这种信任,她的演唱层次分明,淋漓尽致,不需要穿插其他画面,你就能从她的眼神里看出她整个世界的坍塌,她的回忆,她那一点曾经仅 存的希望,以及希望被现实撕碎之后的,彻底的绝望和麻木。

* * * *

6. Confrontation其实是我觉得Russell Crowe发挥最好的段落,二人的配合个人认为比25周年演唱会还要好一些。

小说中这一段其实Valjean没有反抗就跟Javert走了,只不过他已经打算好了之后逃狱。而在舞台版中Javert警官很没用地被 Valjean一拳打晕,虽然Jean Valjean天生神力,但是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警官实在显得很没职业水准。于是在电影版中,Javert警官还是不愧于其职业素质的,剑法不错,不过 Valjean还是成功跳水逃脱。这里看似埋下一个伏笔,那就是Javert警官不会游泳……虽然我觉得这个伏笔其实没起到关键作用。

* * * *

7. 小珂赛特唱云中城堡时候盯着看的街头橱窗里的洋娃娃,也是原著中特别描写过的。顺便提一下,最初的法语概念版这一段小珂赛特唱的是幻想着被一个王子解救, 后来英文版歌词改成现在的“云中城堡”,因为英文词作克莱茨莫觉得小珂赛特这年纪的小女孩还不会幻想男人,哪怕是王子……

Master of the house,电影中这一段褒贬不一,似乎贬的人更多一些。个人倒觉得这段处理的不错,与舞台版差别挺大,但笑点都挺有效的,镜头切换也并不太乱。顺口一 提, Cosette和Colette的笑点是舞台版一直就有的,不过这个笑点舞台版只用了一次,电影里用了三次……

* * * *

8. 说到新歌suddenly,就要说一下此剧灵魂人物Jean Valjean的感情问题(不谈感情人生不完整啊让叔)。十几年前另一个好莱坞电影曾有Valjean爱上芳汀的不靠谱滥俗套路,一直被人嗤笑。小说中的 Valjean生活中在男女之情这方面是个空白,而唯一填补了这个空缺的是珂赛特,Valjean对珂赛特的感情既是父女又似情人,他甚至会为了珂赛特多 看了Marius几眼而吃醋,也会对Marius抢走心头所爱萌生阴暗的嫉妒心。很明显导演有抓住这一点暧昧作文章的意图,尤其是饰演Valjean的 Hugh Jackman正当盛年,那身材怎么都显不出老态龙钟的老人味,于是导演索性让他秀性感,Valjean深更半夜进养女闺房衣冠不整的一幕引起了很多人的 注意,转移重点,导演绝对是故意的……

小说里描写Valjean的这种心理花费了不少笔墨,但是音乐剧的剧本里其实并没有涉及,所以电影除了这种点到为止的暧昧,就是加了一首suddenly,表现Valjean对小珂赛特的感情。这首歌在我看来不功不过,成为不了亮点也说不上败笔。

舞台上Valjean抱着珂赛特离开,紧接着场景转换到9年后的巴黎街头。而在电影中这一段除了加了一首新歌,另外增加了Javert对 Valjean的追捕。书中对这一段时间Javert对Valjean穷追不舍也花了相当篇幅,不过窃以为这一段颇有些鸡肋,虽然与舞台版比用实际行动和 过程表现了Javert执着精神,引出Javert的著名独唱Stars,但实际效果使剧情多了拖沓之感,Javert骑马追徒步奔跑的Valjean也 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

* * * *

9. 1832 Paris: Look down,紧接在Stars之后。这一段是我认为全片场面调度表现最好的地方。

『巴黎有个小孩,森林有只小雀;这小雀叫麻雀,小孩叫野孩。
……假使有人问那大都市说:“那是什么?”它会回答:“那是我的孩子。”』

九年后的巴黎,镜头从鸟瞰这大都市的上空降落在了那小野孩身上,跟随着他去看这大都市的细节,一点点地展现巴黎的风貌:巴士底广场巡逻的军 队,旁边聚集着的大批贫民,平庸度日的中产阶级,乘着马车路过的达官贵人,慷慨激昂演说的大学生,各怀心事的听众……这所有的画面都集中在了这一首 Look down中。

于是不得不提一下电影中的小伽弗洛什,基本上满足我心目中原著对巴黎小野孩的描写。 『巴黎的野孩是恭谨、辛辣、横蛮的。他的牙齿怪难看,因为他的饮食差,他的眼睛美,因为他有智慧。』

小说中的小野孩跟巴黎的大学生走的很近。在原来的舞台版中Gavroche通常与酒鬼Grantaire最亲密,而在电影里却是和古费拉克。 在小说中,实际在街垒上跟小G互动最多的其实是Enjolras。印象最深的细节,是Gavroche在街垒上上下下嚷嚷着要一支枪——

『安灼拉耸了耸肩头。
“要等到大人都有了,才分给孩子。”
伽弗洛什趾高气扬地转身对着他回答说:
“要是你比我先死,我便接你的枪。”
“野孩子!”安灼拉说。
“毛头小伙子!”伽弗洛什说。』

在新的巡演中小G和大E的互动比原版更多了一些,当小G爬上桌子大声宣布拉马克将军去世消息的时候,大E把他从桌上抱下来这个细节非常有爱。

小说中的Gavroche是Thenardier家的孩子,Eponine的弟弟,音乐剧中并没有这个设定,不过舞台版中look down一幕,Gavroche特别介绍了Thenardier一家,有的版本中Eponine和Gavroche还会表现出很熟的关系。电影最初泄漏出 来的剧本里有Gavroche在Eponine死后跟古费拉克说:那是我姐姐。不过后来这个细节被砍掉了,电影的篇幅的确不适合掺和进太复杂的人物关 系……

另外,电影里的Look down里也提了一笔Marius的外祖父,虽然关于祖孙的矛盾和Marius他爹的渊源并没有涉及,不过也算是点出了Marius富贵人家跑出来的叛逆青年形象。这也算是后来Marius最终回归家庭,举行盛大婚礼的一个交代。

* * * *

10. 我必须要吐槽一下布景:好像巴黎就缪尚咖啡馆门口这么一条巷子似的,Marius家就在咖啡馆附近,Thenardier打劫就在咖啡馆门口,Javert随便巡个逻就到咖啡馆这儿来了,ABC之友们这集会地方真的像菜场。

另外电影中一脸憨厚面瘫的Javert一把揪着Gavroche的领子拎起来这个细节莫名地让我有点萌。这算是代替舞台版中Gavroche 认得Javert的伏笔么?这与原著中Gavroche对Enjolras揭发Javert奸细的时候说“还不到半个月,我在王家桥石栏杆上乘凉,揪我耳 朵把我从栏杆顶上提下来的便是他”有点异曲同工之微妙的萌感。在电影中这一个微小细节也能算是后来Javert把胸前勋章摘下来放在小G身上这个细节的铺 垫了。

* * * *

11. Red and Black (ABC Café)无疑是被缩减了很多,所起到的作用也就是承上启下的一点背景介绍了。关于ABC之友,音乐剧只凸显了Enjolras和Grantaire,电 影里倒是还有点古费拉克和公白飞的特写。不过原著中风流洒脱富有幽默感人缘最好的古费拉克在电影里却是更表现得有严肃和悲天悯人之感。原著中理性仁爱的公 白飞在电影里显得有点絮絮叨叨,比如对于Marius拿火药桶威逼军队撤退之后的马后炮唠叨,还有Enjolras把Javert交给Valjean时候 小动作抗议的细节。相比来说,原著中丑陋又绝不靠谱的Grantaire在电影里倒有点原著古费拉克的感觉。舞台版剧本中虽然没有多少戏份,不过在舞台这 个大空间中,不少演员们也能通过自己自由发挥的表演来表现ABC之友们的不同个性。电影就只能跟着镜头走,由于篇幅限制只着眼在ABC之友这个整体上了。

舞台版中Red and Black之后接着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流畅过度到Cosette的In my life,铿锵激昂到儿女情长的转换让人想到原著中第四部的标题——“卜吕梅街的儿女情和圣德尼街的英雄血”。不过电影版中因为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挪了位子,也就没有这一段音乐的流畅衔接之感了。

小情人相会的院子给人的感觉很有雨果原著的描写,不过区别在于Marius没爬墙没进院子。拍电影漫天放蝴蝶什么的听起来很浪漫,不过实际镜头中似乎并没有怎么吸引眼球。Cosette的闺房也能让我联想到原著中的描写,当然原著中没有半夜衣冠不整闯进来的养父。

* * * *

12. 电影中的Eponine塑造也是介于原著和舞台之间。相比舞台版,原著小说里的Eponine恐怕要自私很多,甚至有一点怨毒,她不仅私藏了 Cosette托她转交Marius的信,而且有意图地将Marius指引进街垒,为的是要和Marius死在一起(原著中Marius本来没有打算去街 垒的)。舞台版的Eponine则要善良无私很多。不过在舞台原版中,one day more里当Marius犹豫不决时,是Eponine拉了他一把,促使他决定跟随起义队伍的,在Thenardier一伙来Valjean家打劫时 候,Eponine尖叫发出警告,这么做她的心理活动是想着害怕Marius以为她伙同Thenardier来打劫。所以舞台原版的Eponine多少也 会表现得有些私心。不过在新的巡演版中这一段唱词,这样的小细节也被剪掉了,于是舞台上的Eponine成为了不求回报善良无私的形象。

电影中保留了Eponine藏信的细节,这一细节对Marius没有追着Cosette而去,而是选择参加起义的缘由仍然有关键作用。

关于Eponine是否应该藏信,这样的细节是否有损这个人物形象,略有争议。个人认为添加这个细节倒是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且不说从小就懂 得欺负小Cosette,并且在Thenardier夫妇身边长大被教导得熟习坑蒙拐骗的女儿如何能这么无私,略有存疑,原著中连后期接近圣人的 Valjean也会在担心Marius会抢走掌上明珠而起阴暗心理,Eponine有这样的私心真的是再正常不过。毕竟她还只是个普通人,并不那么阴暗, 也不是浑身散发着圣光,她只是个无望地坠入爱河中的可怜人而已。

* * * *

13. One day more的剪辑似乎被很多人诟病,个人觉得不功不过。其实作为交代背景,渲染气氛,展现场面来说,电影基本上都做到了,结尾处稍显凌乱,而且,比起当年音 乐剧以新颖的舞台调度手法来展现类似电影的蒙太奇效果这种创举来说,电影的one day more只能说缺乏亮点了。

缪尚咖啡馆各方汇集,紧锣密鼓准备第二天的起义,其实说起来比原著中看起来更有计划。不过第二天实际参加起义实战的人的确比one day more中展现群众队伍少很多。这里还有Enjolras亲吻某劳动人民大妈的手表现亲民的细节,而在原著中Enjolras唯一的一吻亲的是第一个牺牲 的马白夫老爹的额头。

题外话地说,对于习惯了舞台版的观众,可能在看完One day more之后就有起身去厕所的冲动了,因为舞台版中one day more正是第一幕的结束,是音乐剧史上也常被人引作范例的经典第一幕结尾。

舞台版中虽然提到了要借拉马克将军的葬礼为契机起义,但并无葬礼这个情节,只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由Enjolras领唱,然后带领着学生走向街头,one day more时振臂一呼,人群汇集,大队行走在街头,第一幕结束,然后第二幕直接开始造街垒。电影则是真的拍出葬礼,表现了一下大场面。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由Enjolras领唱加合唱的形式变成了真的大合唱。不过放在电影的这个背景之下也很让人感动。由几个人的清唱逐渐汇集更多的人声,然后镜头突然转到人 群全景,伴奏跟随着汇集起来的大合唱浮现,让人心为之一振。

“To the barricade!” 这一著名口号在电影中响起。虽然大闹葬礼,引起与军方的流血冲突,比起原著里默默盖起街垒来说显得有失策略,不过在电影中以这样的方式展现激烈冲突和大场面确实也很容易理解。

* * * *

14. Javert警官充当奸细和被小Gavroche揭发与舞台版差不多,不过被揭发之后的反应,舞台版警官只是嘴硬一下,跟学生打打嘴巴官司,然后直接被 Enjolras下令绑了丢一边。原著中警官是认命地完全没反抗。电影则还要特地表现一下警官的顽强挣扎,先让Javert冲着那太阳神一样的 Enjolras脸上来一拳,然后让太阳神反过来一棒把一脸忠厚老实不怒而威的警官打晕……这个全无必要的细节舞台版没有,原著更没有,于是我不厚道地猜 测是不是导演看书里对Enjolras的美貌描写太神化,忍不住想冲这高岭之花脸上来这么一下子把他打入凡尘么,但私心又说其实电影版的Enjolras 已经不那么神化和高高在上了,这一个细节只能说充分显漏了导演的恶趣味吧……

之后的街垒差点沦陷,Marius拿火药桶以玉石俱焚威胁勇退军队,Eponine为救Marius挡了枪口,这都是舞台版中没有,取自原著 的情节。最初剧本里小Gavroche对古费拉克说“她是我姐姐”还是被去掉了,只留下了Gavroche一个流泪的镜头,估计编剧也觉得这么写会很让人 摸不着头脑。之后Gavroche送信给Valjean与原著一致,原著中Marius要小G去送信是为了让他离开街垒,舞台版中也有在Enjolras 下令“让妇女儿童和为人父者离开”时,有学生硬把小G扛走的细节,可惜这伟大的小野孩却像是街垒上的小牛虻,自己偏偏总要飞回来。

顺便说一下Gavroche那首”little people”,在原版的法语概念版录音中这首歌原来叫“都怪伏尔泰”,歌词就是雨果小说的原文,这首歌当年曾经发行过单曲,登上过法语流行榜首,可以说 是《悲惨世界》法语概念版录音中最著名的歌。这首讽刺意味的儿歌在英文版中改成了小大人卖萌的”little people”,最初的伦敦版”little people”还基本保留了完整的一首歌,不过后来就越来越缩短,到现在这歌基本上没有了,沦为过场。在前些年的百老汇第一次复排中小G牺牲时唱的也不 是”little people”,而换成了一首用”look down”里Gavroche主题做调子的叫做”ten little bullets”的歌。

* * * *

15. Drink with me,在原著中是诗人让•勃鲁维尔的那首长长的情诗(勃鲁维尔也是原著中街垒上第一个牺牲的),在舞台版中是Feuilly领唱第一句的一首歌唱逝去时 光、歌唱生活和友谊的歌。在电影中领唱的却是舞台版里负责质疑的酒鬼Grantaire。舞台版中,这首歌里还有女声重唱部分,不过电影中比较忠实原著, 街垒战士中没有妇女,于是负责重唱部分的是Gavroche的童声。有一个小细节:舞台上的Enjolras一般是不参与合唱这首歌的,电影里却给了 Enjolras在街垒后若有所思跟着轻声合唱的镜头,让人觉得Enjolras多了一分温情,不过在原著里,Enjolras是只会在街垒的某个角落喃 喃念着他唯一的情人“Patria”(祖国)的人。

关于剧中非常有名的bring him home,其实在最初本来不应是bring him home这个调调。这里要提一下原著描写里Valjean读Marius信时的阴暗心理——电影版这里只显漏了一瞬,在书中这个心理活动描写得要更深一 些。其实舞台版创作团队最初就像要表现Valjean对Marius的嫉妒和阴暗心理,于是是为了让舞台版的Valjean看起来不那么圣人,他们曾经构 思过一首叫做Night Song的歌,是Valjean在街垒上对入睡的Marius唱出的心理活动,不过,这首歌在原来的法语概念版中并没有,是勋伯格先写曲子,然后克莱茨莫 再填词,而等这曲子写出来的时候,大家发现这歌调子完全不阴暗,而是像在宁静地祈祷,于是克莱茨莫就把歌填成了Bring Him Home这样子。这歌太适合Colm Wilkinson唱,可以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等他试唱完之后,整个创作组似乎都非常满意这个效果,结果原来构思的”Night Song”反而再没有人提了。电影中Valjean对Cosette的情感依恋,以及对Marius的敌意这样的感情线索有这样细微的体现,不过还是被街 垒上那首神圣祈祷般的Bring Him Home冲淡了。

舞台版中Valjean坐在街垒上,一束光从天空投下,他看着脚下倒头入睡的Marius唱完bring him home,而电影里的Valjean是在屋子里不知所谓地走来走去,就好像他茫然失措地四处找调似的,此处只能对Hugh叔表示无比的同情……

* * * *

16. Final Battle。小Gavroche之死总是把悲壮推向高峰的一个情节,尤其是在电影中他刚刚唱着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把众人的情绪鼓舞起来之后,更增添了虐的感觉。不过电影中Gavroche捡弹药处理得很莫名,让人觉得小娃儿死得实在不值。

Enjolras那声”until the earth is FREE”在舞台版中也是一个高潮,最初的英文版中,尾音那声“FREE”一般都是不带唱的怒吼出来,后来的很多版本中这句变成了普通的唱出来,而电影的 处理方式则是近年来伦敦大E的处理方式:用拉长的高八度的高音唱出来,很有show off的效果。

之后的决战是原著的减缩版,让人联想到从不吝惜笔墨的作者那简短又惨烈的一句交代『博须埃被杀死了,弗以伊被杀死了,古费拉克被杀死了,若李 被杀死了,公白飞正在扶起一个伤兵时被刺刀刺了三下,刺穿了胸,只朝天望了一眼就气绝了』,最后只剩下开了外挂的Enjolras与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 Grantaire共同赴死。

原著中的Enjolras连死的时候都开着外挂,身中八弹屹立不动,只有头垂下。舞台上街垒转过来展示的仰面倒挂躺红旗的Enjolras, 以及街垒下已死的小Gavroche,是全剧最震撼人心的造型。电影则是折中处理,既保留了原著的赴死情节,也有向舞台版致敬的扯红旗倒挂的镜头,虽然我 觉得这样的处理在电影里看起来有一些不伦不类。

之后的bring him home乐队间奏,导演本来也是想直接致敬舞台,展示倒挂的Enjolras和死去的小G,不过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这一段只剩下了Javert摘下胸前勋章别在小G身上。

如果按照原著和舞台版的形象,Javert是不是有这种怜悯心很值得怀疑,不过对于电影版来说,这也的确可以当作Javert内心软化以致最终自杀的一个推波助澜。

* * * *

17. 空桌空椅空对凄凉,导演依旧是只有大脸特写镜头,虽然Eddie同学的表现非常不错,但熟悉舞台版的人大概都在期待这一幕至少真会有phantom faces at the window, phantom shadows on the floor出现。原版舞台上的Marius一人坐在咖啡馆空荡荡的桌椅前唱,后面ABC之友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出现,甚至还会坐下,摆出平日咖啡馆众人的造 型,回忆浮现,恍如昨日。新的巡演版中这一幕却是在满目疮痍的街道上,地上有turning中的妇女放在那里纪念逝去学生的蜡烛,最后ABC之友的灵魂出 现时各自站在一支蜡烛后,端起蜡烛,然后吹熄,慢慢地退出舞台,最后一个退出的是Enjolras。

小说中的Marius对于这段回忆只是淡淡带过,没有这么深沉痛苦的描写,音乐剧中的这首歌实在太出色,给Marius这角色博了不少好感。据伦敦原卡Michael Ball说这歌本来有被删去的危险,是他坚持一定要把这歌留下来——他的选择真是太明智。

18. Finale,尾声。舞台版是Fantine和Eponine出来迎接Valjean上天堂,这里Eponine的出现一直让人很莫名,也许只是因为这里想要两个女声来唱和声会更和谐。电影里换成主教来引导Valjean这个改编让人觉得最合适不过。

最后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reprise展示的是千万群众汇集在巴士底广场上一座巨大的街垒上,逝去的人们摇旗高唱着somewhere beyond the barricade is there a world you long to see……镜头同时展示了巴黎城中很多街道都筑起了街垒。

虽然电影的末尾并没有特别表明,但从最初的剧本和主创人员访谈中都可以看出,这一幕想要表现的是1848年二月革命的场面,那一个月巴黎人民 在城中大小街道上筑起了不计其数的街垒,巴黎真正变成了街垒的海洋,结果是兵不血刃逼得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退位,终于完成了1832年起义未达成的目 标。

电影的Finale歌词也把they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share, they will put away the sword改成了WE will walk behind the plough share, WE will put away the sword。虽然有那么多看似白费了的努力,白流的鲜血,但世界在这些冲击下总不是无动于衷的,正因为这些冲击它才在turning中缓慢进步,一步一步 获得阶段性的成功。也许对于无宗教情结的人来说,they will live again in freedom in the garden of the Lord并不能给人安慰,而电影结尾所喻示的真实世界才更给予人对于追求光明的希望吧。

广告

不完美的感人之作(电影观后感)

曾经有人说《悲惨世界》是很不适合改编电影的一类音乐剧。——这鸿篇巨著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繁杂交织,连改编成普通电影都鲜有忠实原著的成功之作,更别说是从头唱到尾的音乐剧电影。原本舞台版的大获成功算是个特例,在名著改编音乐剧中基本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相比其他的一些音乐剧,它的sung-through(从头唱到尾)特点,以及music drama风格,对电影演员来说也是极大挑战。

所以自从知道Tom Hooper真的要拍电影了(之前Mackintosh“狼来了”几次),我一直怀着忐忑的心情,力图把期望值降低,直到预告片和之前泄漏的剧本出来,又把我的期望值拔高了一档。

看完了电影成品,我终于可以说,虽然依然有很多遗憾,但总算没有让我失望,基本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基本保留了音乐剧的感染力,足够感人。

关于剧本:原本的音乐剧剧本因为舞台限制其实也不完美,不过舞台上更追求现场的那种感染力,所以一些逻辑上的缺陷观众可以容忍。改编成电影需要追求更多的连续性和真实感,所以剧本肯定要改,但改动多少是一个问题,太照搬舞台版可能陷入之前The Producers和Rent的困境,但改动成像Chicago那样的也不合适。在这一点上,编剧充分发挥了《悲惨世界》原著强大的这一优势,以音乐剧为基本构架,还原小说情节,甚至还从真实历史背景中找灵感。虽然最终的成品与最初泄漏出来的剧本相比还是删减了不少(悲惨世界的一大问题就是——实在是太长!不管是舞台版还是电影版都逃不过删减这一劫),但是还是要认一下编剧的努力。加进的情节有些有点睛作用,有些很巧妙地补全了音乐剧版的一些漏洞,但有些则是略显琐碎分散重点,取舍是一个大问题。顺便说,作为一个ABC之友控对删减了学生军团的戏份捶胸顿足,我实在宁愿砍了中间Javert追捕Valjean,Valjean带着Cosette躲进修道院这一段。另外,编剧和导演都有意表现原著中写到的Valjean对Cosette亦父女亦情人的感情,这想法不能说不好,但个人觉得表现的sexual暧昧感挺囧的,不必要,新加的歌Suddenly也未能给人留下深的印象。

歌词唱段与音乐剧相比也有些改动,歌词为了配合电影拍摄作了一些细节改动,独唱和过度段删了一些,有的改成一两句台词交代,但也有加入新的宣叙段。当然,还有新加的歌Suddenly,这段后来在Valjean离开Cosette和Marius的时候也有重现。

舞台版导演Trevor Nunn和John Caird在八十年代制作音乐剧时就运用了很多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但实际那些都不可能原样搬回银幕上。改编这部音乐剧对电影导演来说必定是个挑战。Tom Hooper为拉近角色与观众距离,给独唱基本都是大脸特写加摇晃的镜头,这种处理遭到不少诟病,个人意见这种尝试其实很大胆,但实在考验演员演唱和表演的功力,在Valjean的独白和Fantine的I dreamed a dream部分很好,其他一些地方就多少会有审美疲劳的问题,总的说不功不过。而大场面来说,At the end of the day和1832 Paris look down处理的不错,不过我还是希望场面能更宏大一点,群众戏能更多一点。导演这种从贴近角色处着眼串起宏大背景的想法很符合原剧精神,不过如果能做到收放有致,更流畅自如一些就好。然后Javert的独唱Stars和Suicide拍得有些诡异,不知是否也与Crowe的功力有关,这两段都相当让人无感。

全剧节奏总的说还是有些仓促,前半部分较好,后面有些乱,有些交代情节的段落太赶,有些本应该放慢给个长镜头或者适当定格留白的一晃而过。剧本太长真是个麻烦。

音响效果也是一大争议。现场采音造成了声音单薄和不完美,跟录音室里录出来的效果真是没法比,连大合唱也有所贬值。为了突出演员的单薄声线,伴奏乐队也显得比较低调,总的说缺了一些宏大的厚重感。(PS. 个人感觉IMAX的音响效果要好很多,有条件的话还是看IMAX吧)另外,由于演员的演唱水平缺陷,很多宣叙段落唱出来都让人觉得挺突兀,不少地方唱与说之间的过渡没有做好,缺乏流畅的韵律感。

但是现场采音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表演更加有现场感,更加鲜活有生命力。导演也许是追求这样一种质朴直率的,像说话一样可以直截表达情感的感觉吧。这种尝试非常大胆。最终的效果,优缺权衡,我认为优点超过了缺点,因为在我看来这电影的感染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现场收音的表演,演员的声音配合情绪的表演,而不是声音与表演分离然后硬配在一起的呆板感觉。

此外,服装,布景,画面很美,典雅考究有质感。Anne没有原著所强调的美丽金发稍让人怨念,据说那就是她自己的头发,而且还真是在剧里剪短的。Valjean的服装和造型跟舞台版比风格差别很大,估计部分原因是因为Hugh Jackman的外形特点。Enjolras的标志性红马甲在电影里估计会显得不太搭调,不过还是象征性地给了他件红外套。街垒和Valjean家的花园跟我想象的相差无几。

然后说到演员。

Hugh Jackman无论从外形和声音上来说都不是一个理想的Valjean,然而他确是同等知名度电影明星里最适合的人选,所以,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放下偏见去看,就觉得他其实挺不错的。演得好,唱功也算过关。虽然名曲Bring Him Home刺耳了点,但还可以忍受。感觉他最大的问题是音域不够,嗓音缺乏共鸣,感觉基本上没什么头声/假声,在现场收音的情况下嗓音也显得比较“大白嗓”,所以Valjean的歌他唱出来都比较缺乏美感,不过戏剧感还是很足的。个人觉得Valjean的独白what have I done表现最好,那种悔恨,纠结,痛苦淋漓尽致。

Anne Hathaway没有辜负我之前的期望,她的表现几乎完美无缺,一曲I dreamed a dream就一个大脸特写镜头,但是给人感觉特别真实,从开头说不出话一样的轻声自语,娓娓诉说往昔,到结尾撕心裂肺带着哽咽的爆发,非常震撼。I dreamed a dream本来就不只是一首仅仅美丽忧伤的歌,而是从人间跌入地狱永无回路的绝望遗言。现在Anne与舞台版Lea Salonga并列我最爱的Fantine。

Eddie Redmayne跟期望的一样好,把Marius文艺又呆萌的气质表演出来了,而且不弱气。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嗓子真好,现场采音的条件下很多人的声音都显得单薄,只有他的嗓子很饱满厚实,像自带混音似的。他的“空桌对空椅”是至今我听过所有版本中仅次于Michael Ball的最好版本。

Russell Crowe就确实是囧了点。说实话他嗓子不错,整个电影里主演就他和Eddie Redmayne嗓音最厚实,可惜他就像完全不会用嗓不会运气似的,就不指望他能用歌声来表演,但是他气势也完全没唱出来,而且他一唱歌就有种呆囧感,不知道是否因为唱歌力不从心也影响了表演,他的Javert不能说完全没气场,但总的说给人一种老实呆憨的违和感。

Samantha Barks的表现比25周年好,细腻动人很多,我对她25周年的表现无感,电影里要好很多。

Amanda Seyfried我觉得还行,似乎挺多人不喜欢她,不过也许我对Cosette要求不算太高,她达到了我对一个花瓶的期望值,唱的一般,无功无过。

Cohen和Carter的酒店两口子也算完成喜剧角色的任务,说不上印象深,但也说不上不喜欢。

Aaron Tveit从开始选他的时候我就很担心,很久前听过他现场,他嗓子比较薄,适合通俗流行歌,唱Enjolras就有点勉强,而且他长相也是那种比较平凡美国邻家的感觉,跟Enjolras有些差别,后来看预告片也是觉得他气场弱了。抱着最低期望去看电影,最后的感觉是差强人意吧,不出众也不奇葩。Enjolras的戏份相比舞台版也砍了很多,这也是让我不满的一点,其实舞台版Enjolras这角色人气很高,导演应该更重视一点。

Daniel Huttlestone(Gavroche)我非常喜欢。电影虽然缩减了ABC之友的戏份,但是Gavroche的戏份加重了不少,作为一个原著小野孩Gavroche粉对此还是相当满足的。这位小朋友没有很多童星那种卖萌的cute或者过于小人精的感觉,有点粗野,有点小大人,但也有种与年龄相衬的天真。

Isabelle Allen(小Cosette):小姑娘天真乖巧,楚楚可怜,有种单纯脱俗的气质,又不呆板,是个亮点。

Colm Wilkinson(主教):寇伯实在太脸熟,声音实在太熟,唱歌的嘴形也实在太熟,还好那身行头没有让我太过穿越到十周年演唱会。由于寇伯的出现象征意义太强烈,恕我评价无能。

酱油党们:貌似熟脸不少,但之前没有太关注到底有谁在里头,所以也就能认得三四个。在一堆lovely ladies里凭嗓子认出了Frances Ruffelle(原版Eponine),脸基本画得看不出来了。Turning里貌似看到Linzi Hateley(也是我很爱的一个Eponine)。饰演Grantaire的小哥清秀美貌,让人眼前亮了一亮(重点真的搞错了吧)。除此之外,学生酱油党里稍微出挑一点的是Courfeyrac(Fra Fee),和Combeferre(Killian Donnelly)。Courfeyrac格外地严肃而富有同情心,原本作为Enjolras身边仁爱代表的Combeferre倒有点像Enjolras身边絮絮叨叨的小媳妇(噗)。

综上,虽然导演的一些处理和选择会让人觉得费解莫名,虽然还有不少显而易见的争议和缺点,但这部电影确实有一种直率的,直击人心的感染力。也许有人要说是因为《悲惨世界》的底子太好,但是底子好不代表导演就无功——想一想同样是好底子明星阵容结果惨淡收场的Nine(这还是曾经大获成功的Chicago导演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一部讲述大背景下平凡小人物经历的作品,也是部包罗人间百态,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巨著,它所涉及的主题,以及它所包含的精神,情感,经历一直很能唤起普通人的共鸣。但是正因为原著/原剧太强大,标杆太高,改编其实更容易打偏。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让人提心吊胆,最后的结果虽然悬之又悬,但它还是打中了,正中人心。从这一点来说,我也要感谢导演Tom Hooper。

Les Miz 25周年,过去,现在与未来

终于看了LM25周年在O2的演唱会,又终于有时间来review一下了。

其实看的时候很忐忑,因为看不少现场review,对这次的cast都是负面评价的比较多,但看了之后,我倒是觉得超出期待了,难道看太多负面评价,期待值降到很低了?不过其实我一直对cast的要求不是太高,当然,这次的卡司的确不可以与10周年的相比,与当今我们能选到的梦幻阵容也许也有距离,但是,不能不说,作为一个演唱会,舞台效果实在太好了,为什么大家都盯着cast不放呢?也许论坛上很多人都是看过现场,或者看过bootleg,所以对于一个演唱会的舞台效果不太在意吧,但是,作为一份正式发行的影像版,这个演唱会在尽力接近正式演出,对很多没有看过演出的人来说,无疑能更多了解这部戏的实际表演状况,这一点应该是要比10周年进步的。

演出场地在O2 Arena,原先我对这个场地毫无概念,(看到O2,想到的除了氧气,就是Arsenal球衣上面那个商标)后来查了一下,原来是个多功能的室内场馆,除了做演唱会,主要还是个体育馆,将来还是2012年奥运会的比赛场馆。知道之后也汗了一小下,居然不是音乐厅,于是比较担心舞台会怎样。

不过看了之后,我很喜欢它的舞台设置。舞台分了两层,看起来很像Look Down一场的舞台布景,乐团和合唱队在上层,某些时候ensemble也在上层站一排。主要的演出活动在下层,跟10周年不一样的是,有非常简单的舞台布景,虽然只是一些很简单的桌椅什么的,但无论用作工厂、酒馆、巴黎街道、街垒,都效果很好。很巧妙的是演员通道就位于舞台后方,在台上可以看见(我怀疑那里用作比赛场馆的时候就是球员通道),但可以配合剧情,做出很多很好的效果。不管是ABC众从这里“走上街头”, “走进咖啡馆”,还是Thenardier从这里“走进下水道”,让叔从这里“走出下水道”,都很有戏剧效果。我印象最深的是,芳汀死去之后退场,紧接着是小珂赛特上场,两人在通道前错身而过,芳汀望着小珂赛特,稍作停顿,然后才走进去,非常emotional的一个情景。

更不用说大屏幕投影了,三块巨大的屏幕,可以从多角度拍摄、放大,很多对唱的段落,也可以同时看到演员的表演,不必不停剪切,顾此失彼。还有些时候可以营造特别的效果,比如小珂赛特打水一段的树林、后面的下水道、塞纳河,都大大拓展了表现空间,弥补了演唱会舞台的局限。总算没有白白浪费这么现代的手段。

除了舞台,灯光也非常赞,像Final Battle里辉煌的枪炮闪光,与乐队、声效配合,实在非常震撼。而Look Down里面那种灰黄的灯光效果,也跟舞台的灯光效果非常接近,此外,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中,逝者在舞台出现的时候,出来的灯光效果真的很有幻象感,就像一幅油画。单是这一幅画面,我就可以忘记悲摧的小马。

另外,这次演唱会中,不同的场景演员是有换装的,演出中的一些简单道具也有用到,比如Enjolras的枪,这支枪虽然简单,但在不同Enjolras手中,表现的方式也是千姿百态啊,Ramin的特色,就是把枪拄在地上,做各种小动作。不过One Day More里,他居然拄枪划十字,Enjolras划十字,我实在接受不能……又比如,小珂赛特拿着那把标志性的大扫帚出来,终于可以看到那幅著名插画的画面了。

再说回演员,主要Cast的表现,大家都吐槽得够了,其实我觉得,也没那么糟糕,除了小马实在是比较悲摧外,其他的都还OK,只不过,可能大家觉得,这是25周年,应该有个梦幻阵容,现在出来效果比较平庸,心理落差太大而已。简单点评一下。

Jean Valjean:没什么感觉,主要是太平淡了,太抒情了,没有什么表演可言。

Javert:我还蛮喜欢这位Javert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因为他比较帅,唱出来那种顿挫感也挺酷的……

Fantine:Fantine是Lea,初看起来有点穿越,但我挺喜欢她的Fantine,I Dream a Dream那些曲折细微的感情变化都唱出来了,还有曲终之后各种复杂表情,非常非常动人,这才是真正的Fantine啊。yajun说Lea 是她最喜欢的Fantine了,我想了一下,好像我最喜欢的Fantine还是Debbie Byrne,可能对我来说Lea有时候面部表情还是稍微夸张了一点。

Enjolras:相当多人很喜欢Ramin,也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Enjy,至少是我看过的英国Enjy里面最靠谱的一个(你矮子里面拔高个啊),主要是他有一个细节蛮打动我,像唱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的时候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者鼓点与心跳一同激荡的感觉。但是他划十字,我还是有点耿耿于怀。

Marius:其实我很同情他,我深深相信,他无论何时都一副苦大仇深的表情不是装出来的,

Eponine & Cosette:嗯,还好吧,不过不失。也没什么亮点,不过跟这样一位小马配戏,眼神交流都没有一个的,你还想有什么亮点啊……

The Thenardiers:我多么多么多么喜欢Mme Thenardier啊,但我又是多么地不喜欢Thenardier啊,唉……

小Cosette:我为什么要说她呢,是因为那把大扫帚……

小Gavroche:呃,是不是演Oliver!的走错场子了……

Ensemble:虽然principle们普遍没有什么存在感,但Ensemble很不错,很多小角色都很有特色,虽然ABC众让我有点小失望,不过我对英国ABC众期待值不是太高,也算可以接受吧。At the End of the Day 组,开唱的时候没什么印象,这里要批评一下摄像,是不是舞台上方的悬臂上有个旋转机位一定要炫一下啊,每到群戏的时候,就拼命给俯拍,而且镜头就转啊转啊转,都快被他转晕了。另外,工头好高……往Lea身边一站,简直就跟老鹰跟小鸡一样,

最爱的是Lovely Lady组,一定要单列一下

Whores个个都很风骚很奔放,其中一位,是Madam的角色吗?实在很有女王范儿。

买芳汀头发那个女人,拿把大剪子出来,我马上笑翻了。

芳汀的第一个顾客,虽然没有一句唱词,但这里演得实在太好了,我专门去看了后面的Credit:是Anthony Hansen,前面三个水手里面,也是他做得最好,想想其实让他去演Grantaire也很不错。
顺便说一下,三个水手中,原来其中一个是Jon Lee啊。

演Pimp的大叔,就是Peter Polycarpou啊~~原卡、十周年和25周年都有参与的,恐怕只有他了吧

合唱队:庞大的合唱队,非常欢乐~~

当然,最最最珍贵的,还是结束之后的bonus,老麦跟Schönberg、Alain Boublil、Kretzmer一起上来BlahBlahBlah啊,四个Valjean联袂Bring Him Home啊,三个卡司携手One Day More,都足以让人热血沸腾。不过我最最喜欢的,还是最后各地学生版的小朋友们上台一起唱Final,这是25周年的一个最好的象征,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时来到台上。25周年的里程碑,不是尾声,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或许有缺憾,或许有不完美,但是,你们就是未来,你们就是希望。Les Miz Forever!

TAC Collector's Edition 入手心得

内含物品
1) 本篇DVD(D9规格,收录Act1 + Act2)
2) Stage by Stage:Les Misérables DVD
3) 小手册一本

1) 本篇DVD
一开始会先强制性播放BBC的影碟广告,按MENU可直接跳到标题。
标题和选单比前版阳春,标题只有Les Misérables等字眼,连10th Anniversary Concert等字眼都没有。
内容跟前版的DVD一样,唯一改进的是D9规格一片过收录全场内容,省去了换碟的麻烦
另我比较在意的是本篇内容似乎有剪过,Little People有被剪掉几句。
小G喊完 Liar!后就直接跳到 So don’t believe a word he says ’cause none of it’s true……

2) Stage by Stage:Les Misérables
这片是将94年版的Stage by Stage: Les Misérables录像带内容DVD化后重新推出,相信不少Les Miz粉丝早就已经看过(刚好在下就是没看过……)
当年出这片的原因是为了替CSR宣传,内容包含Claude-Michel Schönberg,Alain Boublil,老麦,John Caird,和Herbert Kretzmer的Les Miz制作秘辛专访,还收入了一些挪威版舞台映像和Linzi Hately的On My Own
这片可调 有/无字幕

3) 小手册
最令人气愤的就是这个东西,说穿了只不过是把三张纸钉起来而已,里面写的内容是Les Miz粉丝早就倒背如流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剧情介绍,另加几张非常模糊的剧照……(小心翻开第一页时会被德氏夫妇吓到)

———————————————————————————————————–

说到TAC,在下发现几个很不可思议的地方

1) 小珂塞特在唱Castle on a Cloud时背后响了一下谜般的枪声,小珂塞特有被吓到(抖了一下肩膀)

2) 最后一幕Epilogue时,画面有出现Marius和Cosette牵手阴嘴笑的画面,显然这个画面是从One Day More那里转过来的,但是这个牵手阴嘴笑的画面破坏了Epilogue的气氛,V叔就快升天了这两个人还有心情在那里笑,莫非他们已经开始在盘算如何使用V叔留下来的庞大遗产…………………………………………

斯德哥尔摩版——冰雪颖慧的魅力

Valjean – Tommy Korberg
Javert – Jan Estrom
Fantine – Karin Glenmark
Thenardier – Claes Malmberg
Mme. Thenardier – Beatrice Jones
Eponine – Maria Rydberg
Marius – Richard Carlssohn
Cosette – Gunilla Backman
Enjolras – Joakim Jeenefors

瑞典不愧是出著名音乐人的地方,1990年的录音,配器就显现出了超前性,其他的录音都还是明显的80年代感觉,瑞典版就已经率先站在90年代音乐的前列了。

这个录音的特点是清新、精制、灵气。如果把晚一年的Paris Revival比作浪漫的法国帅哥,这位就是气质不凡的北欧美女,冰雪颖慧。配器有那种晶莹剔透,颗粒般的冰雪质感,但没有一个细节显得突兀,一切都精准和谐。

演员也是基本没有瑕疵,与整体风格相配。Tommy Korberg大伯的Valjean没有演Chess那种霸 气,而是质朴感人。 Fantine简直就是这一版风格的代表,一位气质不凡的北欧美女,楚楚动人,但也带着她苦涩的刺。Enjolras和Javert ——我曾经说欧洲版缺少真正有力的嗓音,都太过通俗,这两位也是这样,但却能让人信服,尤其是Enjolras,虽然听起来年轻,但也带有那种坚定的领袖 气质。Javert稍温和了一点,演唱更显得真挚。Marius是那种缠缠绵绵的气声,情歌唱得浪漫,悲歌唱得如泣如诉。Cosette和Eponine 的表现也可圈可点。总的说几个女声的差异并不分明。

这一版风格与我所喜爱的澳洲卡司特点几乎正好相反,它已经成为我心中欧洲录音的典范之作,非常遗憾它收录的曲目实在太少。

Tenth Anneversary Concert主要演员点评

男声部分

Les Misérables(悲惨世界,后面简称LM)中有四个男主角,而Les Misérables Tenth Anneversary Concert(《音乐剧悲惨世界十周年纪念演唱会》,后面简称为TAC)中,聚集了这四个角色最优秀得扮演者,堪称完美的Dream Cast都一点不为过的王道人选,也可以说是这四个人撑起的TAC(女生后表)。

Jean Valjean的扮演者:Colm Wilkinson

Colm Wilkinson(后面简称为CW)的嗓音并不像歌剧男高音那么圆润清亮,显得有些沧桑的感觉,但他的高音却出人意料的明亮,在TAC的表现好得有炫技的嫌疑了……Colm在TAC的时候已经51岁了,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累积,用他的原话就是“我简直看不见我和Valjean之间的障碍”。厚重感、沧桑感,这是CW超越其他扮演者的最大特点。他的Jean Valjean太深入人心了,当我再听他的《The Pahantom Of The Opera》的时候,胡子的形象一直挥之不去(汗)。

Javert的扮演者:Philip Quast

Philip Quast(后面简称为PQ)的嗓音清冽冷峻,我觉得是我听过最动听的男声,我终于明白什么叫做天鹅绒一般的声音了,听听PQ的声音就知道了。在角色里,面对“罪恶”的时候的轻蔑和冷笑,面对“上帝”的时候的虔诚和坚贞,声音低沉朗润,但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还带着点嚣张跋扈的味道,入木三分这个形容词送给他,再准确不过了。因为没人能像PQ一样,在声音里能把飞扬跋扈和正义凌然融为浑然一体。PQ和CW的二重唱的部分也是配合默契,相映得章。其实PQ也能非常非常的温柔的,听他在《The Secret Garden》里面演唱《Lily’s eyes》的时候,我的心都跟着他的声音融化了。

Enjolras的扮演者:Michael Maguire

Michael Maguire(后面简称为MM,汗)的嗓音嘹亮,感情澎湃。这里特别提一下,很多人还喜欢Anthony Warlow(后面简称为AW)的版本,AW跨越歌剧和音乐剧两界,成绩斐然,Enjolras的演绎也很出色,但他不少的fans心里也认同最适合Enjolras的是MM。 AW声音偏冷静,而MM的声音更阳刚,显得热情甚至到狂热的地步。对革命的热情,对革命的坚定,对革命的信心,对革命的憧憬在MM的声音里都有。他的声音直上云霄,如作战的军鼓和冲锋的号角,令人动容。有人形容MM演绎的Enjolras为Apollo,这是对他极高的赞赏和肯定,如Apollo一样光芒万丈的声音。比较遗憾的是,因为MM那天嗓子状态不好,TAC发挥得不是很好,不如之前的录音(Original Broadway Cast Recording后面简称为OBC)唱得完美。

Marius的扮演者:Michael Ball

Michael Ball (后面简称为“球”)的声音穿透力很强,情感非常丰富,球的声音的最大特点是感染力极强。似乎他一展眉,就觉得整个世界煦风暖阳都在为他歌唱;仿佛他一扬眉,就觉得整个世界暴风骤雨都在为他怒吼;好像他一皱眉,就觉得整个世界碧空流云都在为他啜泣(一路说球和Sarah Brightman是同一类型的,不过SB是寡情,球是滥情,我倒)。Marius也是情感丰富的角色,一开始的深陷情网,中间的豪情万丈,后面的失落无助,都是需要强烈的情感外泄。至于球的Marius,我也不多说了,如果说前面三位的演绎尚且还有一二可望其项背,我用“之后的Marius都不堪入耳”来形容估计也没多少人反对。(知道什么叫“曾经沧海难为水”了吗?这就是了…拿别人和球的Marius比较是不公平的,他们生不逢时~~)。球除了参与TAC的演出以外,还有Original London Cast Recording(后面简称为OLC,所以球也是第一个Marius),还有Complete Symphonic Recordings(后面简称为CSR),都是在LM史上举足轻重的录音,也足以见得他在LM史上的地位。

女声部分

Fantine的扮演者:Ruthie Henshall

Ruthie Henshall(后面简称为RH)的嗓音收放自如,真假音转换令人惊叹。她紧紧抓住了每个细节,充分表达了Fantine的梦想之愉,现实之苦,为生活的无可奈何,为女儿的牵肠挂肚。她演绎的Fantine完全在她的掌控之下,声音时而清亮纯净,时而沙哑凄苦,表现得相当实力,堪称完美。

Eponine的扮演者:Lea Salonga

Lea Salonga(后面简称为Lea)的嗓音饱满明亮,音色优美动人。除开充满争议的《On My Own》,她的表现都深受肯定,传为佳话,此话不表。虽然她演绎的《On My Own》在诸多fans中常常争论不休,但还是有很大一批人拥护(我就是拥护派)。反对派认为她在演绎这段的时候,情绪显露的过于“凶狠”,而我恰恰觉得她并没有“一凶到底”,而是从自欺欺人的小幸福到突然清醒过来的含怨、最后却因为自卑而退缩,分层次的渐进的表现了Eponine的心境,都是人之常情,而不是一直哼哼唧唧,自怨自艾,很好的表现了一个倔强却又自卑,在背后默默奉献了一切的Eponine。Lea就是鼎鼎大名的Miss Saigon,实力当然毋庸置疑。

Cosette的扮演者:Judy Kuhn

Judy Kuhn(后面简称为Judy)的嗓音和唱法属于女高音,虽然有人批评为显老气,但我觉得还是足够的楚楚动人。Judy的唱段和球的唱段基本重叠,大大影响了我的判断力,因为耳朵自动屏蔽了Judy的声音,只能听见球的声音了(||||||)……本来Cosette这个角色就不太讨喜,不管是剧情还是服装,Judy能以Cosette这一角入围Tony奖并出演TAC的Cosette,说明她的这个角色也是受到了相当的肯定。

1993年马德里Cast(西班牙语)

如果有朝一日我起了收藏癖,我想我会去收集各种语言版本的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听LM的各种语言版本是很有趣的事情。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不太懂得分辨演唱上的细微差异,只好从语言的分别上去寻找乐趣。

之前听过,有英语、法语和德语的,其实除了法语概念版,其他的版本都很相像,而这个西语版,除了语言之外,还颇有些特别的地方。

它的配器非常地强调吉他——或者我认为是吉他,因为我从来没有试过用话筒对着各种乐器来练习辨认乐器。——也许只是因为录音的层次比较好,在其他版 本里,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吉他的声音如此的突出和清晰的。尤其明显的是Castle on the Cloud和In my life,前者沉静甜美的拨弦,一时之间,竟让我以为这段这么美的前奏被其他的版本“贪污”掉了。后者有一小段,吉他的拨弦衬着人声的歌唱,相得益彰,竟 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也许因为如此,这个版本的Cosette是除了OLC的Love Montage之外我最喜欢的。

感觉上这个版的节奏比较慢,沉思的味道比较浓,有着法语概念版的影子,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的处理尤其非常接近,开头的鼓声一起,当初听法语概念版那种肃穆的感觉一下子又回来了。我特别喜欢的是里面几个抒情的段落,像Drink with me,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这两段,特别有厚重感,Marius的声音比较成熟,我也很喜欢。不过也许正是比较慢的缘故,戏剧冲突比较强的段落都不是很突出,很多时候,感 觉演员只是在“唱”,而没有在“演”。

Bring Him Home加入了一段隐约的女声吟唱,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听错了,仔细听了好几遍以后才确定这是真的。开始感觉非常怪异,慢慢才习惯过来,不过我还是觉得这种 处理放在这里多少有点蛇足。要是放在Final Battle之后的话可能会更好——单簧管、拨弦、加上Ave Maria般圣洁的歌吟,颇有圣母悲悯、眷顾的意蕴。

最后,西班牙语真好听。也许听不懂的语言都是好听的。不知有中文版本可以听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呢。

法语概念版——简朴的素描散页

如果说,后来风靡世界的《悲惨世界》英语版是一幅波澜壮阔、细致入微的油画长卷,那么最初的法语概念版,就是一张张简朴而勾勒生动的素描散页。每段音乐都在刻画一个人物,旋律一曲曲在耳边响起,如同翻过一页页纸张有点泛黄的画页,朦胧而忧伤。

第一幅:无涯的苦难——芳汀:《长日将尽》(La Journée est Finie),《苦难咏叹调》(L’Air de la Misère),《我曾经梦想过另一种生活》(J’avais Rêvé d’une Autre Vie)

小说《悲惨世界》的第一部是芳汀,法语概念版里,故事也是从芳汀开始。苦难,苦难,芳汀所有的画面就是无涯的苦难,《长日将尽》迫使芳汀离开工厂, 然后我们听到芳汀的《苦难咏叹调》——苦难,那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苦难,那是在《悲惨世界》序言里提到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 弱”,那是一切底层人民的悲苦与怨愤。然后,芳汀在《你美丽的秀发》(Les Beaux cheveux que voilà)中卖掉了她的头发,在《我曾经梦想过另一种生活》中回忆她曾有过的梦想,回忆她被生活杀死的梦想。最后,沉入黑暗。

第二幅:天真的梦幻——小珂赛特:《我的王子正在路上》(Mon Prince est en Chemin)

或许小珂赛特就是她的母亲年轻时候的影子,带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早熟与悲哀,在她没有快乐的童年,小珂赛特梦想着她的王子向她走来。而幸运的是,芳汀 的“王子”杀死了她的童年,珂赛特的“王子”却挽救了她的童年,像小说里一样,她在漆黑森林的溪水边,迷失而惊恐,然后,她的王子走来,用温厚有力的大手 提起了她的水桶。

第三幅:黑心与狡诈——德纳第:《酒店老板箴言》(La Devise du Cabaretier),《狡诈圆舞曲》(La Valse de la Fourberie)

芳汀在《苦难咏叹调》里唱道:“苦难,释放出男子潜藏的兽性,苦难,使温柔的女子变成泼妇”,德纳第夫妇,就是苦难的一对畸形产儿。两人的肖像都是 色调阴沉的:“癞蛤蟆小姐”,德纳第太太呵斥小珂赛特,无比凶悍;“酒店老板箴言”,德纳第先生向他的酒客吹嘘着他的“荣耀”,厚颜无耻。两人与冉阿让为 珂赛特讨价还价,如同跳起一曲狡诈圆舞曲,舞步规整,不慌不忙,谎话连篇而面不改色。

第四幅:自由与欢乐——伽弗洛什:《施舍,垂怜》(Donnez,Donnez),《伏尔泰的错》(La Faute à Voltaire),《伽弗洛什之死》(La Mort de Gavroche)

也许因为《悲惨世界》的灵感从道奇而来,在法语概念版里形象最可爱鲜明的人物,就是巴黎街头的流浪儿伽弗洛什。三段音乐图画,组成了他的肖像,在 《施舍,垂怜》里,他是巴黎街头众生相中凸现的一个骄傲的小精灵,对自由的渴慕,从底层的苦难与污秽中诞生。第二段,《伏尔泰的错》,原著里的歌谣,加上 活泼俏皮的口哨,众人的和唱,我自由,我快乐,这便是我们队伍里的小战士。最后一幅,不着痕迹地组合了前面两幅画的音乐,情绪却全然两样。悲伤的音乐在背 后回旋,悲愤的马吕斯指责着政府军的残忍,中枪的伽弗洛什却以他最后的幽默感,尖刻地嘲笑着沙威,平静地面对着自己的死亡——生活就是这样的啊,总不会每 次都是我们打胜仗。对啊,我是倒了下来,但这是伏尔泰的错……

第五幅:甜蜜的爱情——马吕斯与珂赛特:《红与黑》(Rouge et Noir),《在生命中》(Dans la Vie),《我心满是欣喜》(Le Coeur au Bonheur)

最早的《红与黑》,竟然仅仅是马吕斯一个人的青春梦!咖啡馆里,马吕斯独自托腮呆坐,任希望与绝望在面前交错,声音中满是单纯与清澈。《在生命 中》,是两位刚刚为爱情击中的少年向最亲近的人倾诉自己生命中的缺失和渴望,黏糯的音韵,梦呓般的声调,正是爱情之蜜最初的味道,甜美却微苦。到了《我心 满是欣喜》,两人互诉衷肠,已是情到浓时。

第六幅:苦涩的爱情——爱潘妮:《看哪,黑夜已经降临》(Voilà le Soir Qui Tombe),《一一》(L’un vers L’autre)(注:原文意为“一个接一个”),《没事……》(Ce N’est Rien)

“穷苦中的一朵玫瑰”,这是我们亲爱的爱潘妮。《看哪,黑夜已经降临》开头那股咬牙切齿的狠劲,无疑是德纳第的血脉与贫苦的生活留下的痕迹,只有当 她说出“我要守护爱情”,对她的马吕斯说出“快跑到她身边去吧,对她说你爱她”,才隐隐露出爱情的迷醉。《一一》,两个天使一一步向幸福,我们的爱潘妮在 他们身边,注视着这天堂中的一对,没有嫉妒,没有怨恨,只有寂寞的祝福,爱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放。直到生命的尽头,她依然安慰着她的马吕斯,“没事,没事 啊,马吕斯先生……”这里的爱潘妮是慷慨的,她自己不曾享受过爱情,却把爱情向马吕斯双手奉上。

第七幅:庄严的牺牲——安灼拉:《为了人民的意愿》(À la Volonté du Peuple)

看过小说的人,可能不会有多少人会记得安灼拉,但听过音乐剧的人,不会有多少人对他无动于衷。在这里,作者甚至在群像之外,慷慨地给了他一幅个人特 写。在肃穆的鼓声中,我看到安灼拉缓缓抬起头,望着远方——朋友们,为了人民,在你们的心中,斟满反抗的烈酒,斟满对明天的渴望吧。为了明天,我们愿意成 为黑夜里那一线光明,我们愿意卷入自由的风暴,如果共和国的诞生需要有人牺牲,那么让我第一个为她献身……与其说是对光明未来的热切期望,不如说是自承神 圣使命的庄严宣誓,那种殒身不恤的悲壮之感挥之不去。

第八幅:黑白难辨——沙威:《黑白难辨》(Noir ou Blanc,直译为“黑还是白”)

小说中举足轻重的沙威在这里出场不多,一出场便气势汹汹,逼得芳汀无处容身,但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才有一幅完整的素描,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的迟疑不定,也是他一生中最为彷徨迷乱的时刻。黑还是白?一直坚持黑白分明的沙威,竟然无法分辨。

第九幅:最后的光明——冉阿让:《尾声:光明》(Epilogue:la Lumière)

贯穿全书的冉阿让,在概念版却没有一幅单独的画面,每个关键场景,他都出现,但都没有成为中心,只有在最后的时刻,《苦难咏叹调》的旋律,为这位老 人投下了最后的一线光明。在对两位年轻人爱的嘱托中,冉阿让平静地逝去,平静得像书本的结尾——“在黑暗中,可能有一个站着的大天使展开着双翅,在等待着 这个灵魂。”

相关录音信息:1980-概念版(法语)

见Les Miz是Les Miz

禅家有妙语,说是: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过去看了这两句,觉得故弄玄虚罢了,不以为意,直到最近又一次把Les Miz所有版本重听一遍。

四年前第一次看完Les Miz, 回来第一件事是买了TAC DVD, 然后满世界的找各种录音版本。London, CSR, Broadway, 每一部拿到手就是一通猛听,不为别的,只想再现第一次看的情景,固执的抓住逐渐流失的记忆,死死不放手。那时候,一点不在乎版本,每一张专辑都是一次祝 福。不知道也无意去搞清楚是Colm 还是Gary, Philip 还是Roger.只有Valjean, Javert…….

也看到了网上好多各种版本的review,几乎都要把每个角色拿出来比较一番,很有趣。后来来到这个论坛,先看到了几篇关于London 和TAC的比较,对我最喜欢的Eponine的评论居然是众口一词的褒Lea贬Frances。 真是太不服气了。在此之前,Frances一直是我最喜欢的Eponine,压根没想到会被贬低至此。于是,赌上一口气,狠狠把四张专辑全部听一遍,一个 人物一个人物,一首歌一首歌的听,比较,于是就有了“谈谈我听过的Les Miz几个版本”系列。这个时候,对CW, PQ, MB门清,大声叫嚣“某某才是最佳人选,某某版本才是最佳版本”。这个阶段,Les Miz被我拆成了一张张专辑,一个个歌手。

在反复看现场之后,回头再听,惊奇的发现心态居然大不一样。过去那种作比较挑毛病的心态,被欣赏寻找新鲜点代替。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每一个版本都 有它独特的价值。欣赏的乐趣在于见识不同演员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而不是追求与前人的相似,即使是小小的失误也变成了小插曲而充满趣味。过去觉得不可忍 受的瑕疵现在因为胃口变好而变得可以忍受,实在不欣赏也没关系,可以在心里把它轻轻覆盖。一点不困难,那么出色的音乐,动人的歌辞,精彩的合唱,整部完美 的Les Miz就在我心中。

特别欣赏一位乐友的一句话,“再好的名家,总是有缺陷的,惟有人心无限。”

这一次,我换了一种听法。从French Concept Album开始,按时间顺序,一张一张完整的听全剧。

这个经历可爱极了,像见证一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终于找到了French Concept Album的歌词翻译。过去因为语言的隔膜而无法投入的问题完全解决了。这时候才理解了这是多么优秀的一张专辑。难以想象,Shonberg & Boubilil 一开始就做得这么杰出,这么完整。音乐基调,情绪,对原著神韵的准确捕捉,成为后来所有改编的框架,不可动摇。难怪Cameron Mackintosh当年一听之下就激动不已,不惜一切的要把它推向英国。音乐和歌词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之准确之生动之传神一点不比后来的版本差。 Fantine的L’Air de la misère ,J’avais rêvé d’une autre vie悲伤绝望又愤怒。小Cossette的Mon Prince est en chemin ,和Castle on the cloud相比,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早熟。虽然没有On My Own, L’Un vers l’autre 让Eponine同样的动人。没有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的Marius,虽然少了那一份沉重,但是那个纯真的声音却充满清新。Enjolras的À La Volonté du peuple听得我百感交集。然而,最出色的却是我们的小英雄Gavroche. 那个在其他版本理调节气氛的可爱孩子曾经竟是如此的血肉丰满。如果说Valjean象征爱,仁慈,个人的救赎;Enjolras象征革命与牺牲;那么,象 征自由的,恰恰是我们的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孩子Gavroche. 那首La Faute à Voltaire,原来,自由不是可爱的宠物,让你抱一抱拍一拍。自由是从肮脏,贫穷,罪恶的坚硬土壤里挣扎而出,傲然绽放。Boubilil & Shonberg用一首首歌画出每一个人物,如颗颗珍珠光彩夺目。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这些美丽的珍珠少了一根带子,少了一块衬托的丝绒。而这,就是Valjean. French Concept Album对Valjean 的音乐太少。于是,全剧少了一个灵魂,少了那个主旨。可以看出,后来歌曲的修改,增加得最多的就是Valjean的部分。但是,主体已经完成,杰作已经诞 生。

London cast, 没得说,所有的曲目,合唱全部成型。从What have I done到Who am I, 到Bring him home, Valjean 从猛醒忏悔到勇敢面对到悲天悯人完成了人性自我解放的全过程,也将全剧完整贯穿。Stars,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让本来平面化的Javert和Marius一下丰满厚重起来。Do you hear people sing, One day more 的合唱被调整,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 快二十年了,现在一想到她的cast还是由衷赞叹。Colm Wilkinson, Michael Ball, Patti Lupone, Frances Ruffulle, Rebecca Caine……真强啊。究竟是Les Miz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Les Miz?无所谓。一代风流已经写入历史。

我要收回以前对broadway版的所有不敬之词。听完London版,把broadway第一张cd放入机器,overture一响起来就让耳朵一亮。 就是她了, Les Miz终于在这里彻底展示了他的气势恢宏。以前,一直不理解,席卷Tony奖的Les Miz为什么在Oliver奖上却遭受冷遇,暗怪英国剧评界有眼无珠。现在一听,同样的音乐,改变了配器和速度后面貌一新,力量感,震撼感发挥得淋漓尽 致。如果说London版还停留在欣赏一个个个体的话,听Broadway才是欣赏整个剧。歌词旋律经过少量的修改后固定下来,后来的CSR, TAC只是规模上的差异而已。

创世纪的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Cameron Mackintosh说“要有一张完整完美的 recording”,于是便有了完整完美的CSR. 真是享受啊。闭着眼听at the end of the day, 想象着那个巨大的交响乐队,自己仿佛就是提琴手中的一员,手中弓弦如剑一般潇洒挥舞。澳大利亚人牛逼,凭着实打实的唱功让主角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挤得美国 人英国人去唱配角了。还喜欢那些在其他专辑里被省略的小插曲:master of the house前面众酒客的七嘴八舌,Javert’s Intervention里那近似警报的呼啸声。嗬嗬,这里小Gavroche得意的躺在巴黎的街头,“It’s me who runs this town!” 那里是Eponine 孤独的坐在角落黯然神伤。这么听一遍就是把整个剧在大脑里完整的过一遍,把所有的记忆刷新一次,那是只有看过现场才会享有的乐趣。Kaho Shimada和我现场看得Ma-Anne声音太像了。真是东方姑娘啊,一样的纯真,柔情似水。

嗬嗬,真有趣,我看了无数次TAC DVD,可是,听CD的感觉竟然那么不同。知道TAC在听觉上留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吗,是现场观众的山呼海啸。现场啊现场,这才是现场独有的魅力。任何 相对录音棚里的瑕疵,都抵不过现场的那种热情。而且,这是怎样的热情啊!Philip Quast的力量,Colm Wilkinson的激情,Michael Ball的温柔。还有还有最最性感的Anthony Crivello! 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骄傲,迸发出最强烈的情感,神采飞扬。10年,Les Miz从OFC, OLC, OBC, CSR一路走来,走出法国,英国,走向整个世界。巨大的交响乐队,磅礴到奢侈的合唱团,TAC成为一场听觉盛宴的狂欢,把Les Miz的壮阔,辉煌与光荣凝聚在One Day More中,永远留存。

2004捷克版录音小感

捷克的这个录音挺酷的,它是一个完整的现场录音,却是不是一场录下来的,是在大概一年时间的不同cast的录音合在一起,所以booklet的cast名单上,每个角色后面起码有两个以上的演员名字。数了一下,有三个Valjean,三个Javert,两个Marius,两个Enjolras,两个Cosette,三个Eponine,最酷的是Fantine,出场时间不多,居然有四个演员,想做一个详细的cast名单真要费点功夫。

这个现场的录音效果的确是很不错,不说的话也许我还不会知道是现场,某些歌结束的时候会响起一些稀稀拉拉的掌声,倒是有点凑数的感觉,挺冷清的。

这个录音应该是除了日语版之外第二个完整版了,跟CSR相比它也没有简缩,在某些地方有些小改动,比如Fantine被逼为娼的部分,就是不知道加了些什么词。我最喜欢的是乐队的感觉,虽然不是TAC那样的大乐队,但是很立体感,很实在的质感,各种乐器可以分得很清晰,有时候甚至会比人声显得更出彩。

关于这个大混杂的cast,好在同一个角色各个不同演员的风格没有很明显的差距。很多时候我根本注意不到换了演员。三个Valjean都很不错,嗓音都显得很年轻,有活力,也比较接近,我甚至把他们当三位一体,有许多地方让人觉得印象深刻,比如who am I,在水井前碰到小Cosette(这里有些变化)等等地方,虽然嗓音偏轻快,并没给我让伯伯那种成熟感,但是显得很自然很亲切。

对cast的整体水平我还算满意的,不过这个cast的演员声音都显得比较light比较pop,印象中就没有一个称得上opera的感觉,合唱显得气势薄弱了些,我的注意力常被乐队吸引了去。

Eponine不太满意,没有让人怜惜的嗓音,表现也不够自然,发音都有点生硬,捷克语里头[a]这个音特别多,而她的发音听起来很难受。Javert的扮演者中还有一个声音比较浑厚的,大概就是唱Stars的那个,Stars唱得算过关,不过他颤音似乎用过了,气势就软了一截,貌似最后跳水那段也是他,不够感染人,所以这个角色还是就象uncle Quast那样,就用直声效果可能更好。几个Fantine的整体感觉很不错,比几个英文版的都还要好点,我喜欢came to me cosette那段,这是头一次我觉得这段旋律Fantine唱出来比Eponine的on my own好听。

两个小马中一个比另一个嗓音更柔和更“小白”一些,可能就是某同学说的很帅的那个,很符合角色,但也没有多少亮点。两个Enjolras的表现都算差强人意,气质也出来了,就是嗓音也都显得有点嫩,很通俗,让我又怀念Maguire饱满的tenor和Warlow厚重的baritone了。One day more里的Enjolras,在最后一个长音的结尾升了半个音,与背景逐渐升起的合唱混合,这种处理我是第一次听见。

小Gavroche之死采取了跟CSR相似的处理,几声“啊”叫得人心寒。

街垒攻破那段,大概是Enjolras大喊了一声什么,我猜是类似“共和万岁”的口号,后面接着有一声中弹后坠落的大叫……让人很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