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说《悲惨世界》是很不适合改编电影的一类音乐剧。——这鸿篇巨著人物众多,情节线索繁杂交织,连改编成普通电影都鲜有忠实原著的成功之作,更别说是从头唱到尾的音乐剧电影。原本舞台版的大获成功算是个特例,在名著改编音乐剧中基本属于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相比其他的一些音乐剧,它的sung-through(从头唱到尾)特点,以及music drama风格,对电影演员来说也是极大挑战。
所以自从知道Tom Hooper真的要拍电影了(之前Mackintosh“狼来了”几次),我一直怀着忐忑的心情,力图把期望值降低,直到预告片和之前泄漏的剧本出来,又把我的期望值拔高了一档。
看完了电影成品,我终于可以说,虽然依然有很多遗憾,但总算没有让我失望,基本达到了我期望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这部电影基本保留了音乐剧的感染力,足够感人。
关于剧本:原本的音乐剧剧本因为舞台限制其实也不完美,不过舞台上更追求现场的那种感染力,所以一些逻辑上的缺陷观众可以容忍。改编成电影需要追求更多的连续性和真实感,所以剧本肯定要改,但改动多少是一个问题,太照搬舞台版可能陷入之前The Producers和Rent的困境,但改动成像Chicago那样的也不合适。在这一点上,编剧充分发挥了《悲惨世界》原著强大的这一优势,以音乐剧为基本构架,还原小说情节,甚至还从真实历史背景中找灵感。虽然最终的成品与最初泄漏出来的剧本相比还是删减了不少(悲惨世界的一大问题就是——实在是太长!不管是舞台版还是电影版都逃不过删减这一劫),但是还是要认一下编剧的努力。加进的情节有些有点睛作用,有些很巧妙地补全了音乐剧版的一些漏洞,但有些则是略显琐碎分散重点,取舍是一个大问题。顺便说,作为一个ABC之友控对删减了学生军团的戏份捶胸顿足,我实在宁愿砍了中间Javert追捕Valjean,Valjean带着Cosette躲进修道院这一段。另外,编剧和导演都有意表现原著中写到的Valjean对Cosette亦父女亦情人的感情,这想法不能说不好,但个人觉得表现的sexual暧昧感挺囧的,不必要,新加的歌Suddenly也未能给人留下深的印象。
歌词唱段与音乐剧相比也有些改动,歌词为了配合电影拍摄作了一些细节改动,独唱和过度段删了一些,有的改成一两句台词交代,但也有加入新的宣叙段。当然,还有新加的歌Suddenly,这段后来在Valjean离开Cosette和Marius的时候也有重现。
舞台版导演Trevor Nunn和John Caird在八十年代制作音乐剧时就运用了很多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但实际那些都不可能原样搬回银幕上。改编这部音乐剧对电影导演来说必定是个挑战。Tom Hooper为拉近角色与观众距离,给独唱基本都是大脸特写加摇晃的镜头,这种处理遭到不少诟病,个人意见这种尝试其实很大胆,但实在考验演员演唱和表演的功力,在Valjean的独白和Fantine的I dreamed a dream部分很好,其他一些地方就多少会有审美疲劳的问题,总的说不功不过。而大场面来说,At the end of the day和1832 Paris look down处理的不错,不过我还是希望场面能更宏大一点,群众戏能更多一点。导演这种从贴近角色处着眼串起宏大背景的想法很符合原剧精神,不过如果能做到收放有致,更流畅自如一些就好。然后Javert的独唱Stars和Suicide拍得有些诡异,不知是否也与Crowe的功力有关,这两段都相当让人无感。
全剧节奏总的说还是有些仓促,前半部分较好,后面有些乱,有些交代情节的段落太赶,有些本应该放慢给个长镜头或者适当定格留白的一晃而过。剧本太长真是个麻烦。
音响效果也是一大争议。现场采音造成了声音单薄和不完美,跟录音室里录出来的效果真是没法比,连大合唱也有所贬值。为了突出演员的单薄声线,伴奏乐队也显得比较低调,总的说缺了一些宏大的厚重感。(PS. 个人感觉IMAX的音响效果要好很多,有条件的话还是看IMAX吧)另外,由于演员的演唱水平缺陷,很多宣叙段落唱出来都让人觉得挺突兀,不少地方唱与说之间的过渡没有做好,缺乏流畅的韵律感。
但是现场采音的优点也显而易见:表演更加有现场感,更加鲜活有生命力。导演也许是追求这样一种质朴直率的,像说话一样可以直截表达情感的感觉吧。这种尝试非常大胆。最终的效果,优缺权衡,我认为优点超过了缺点,因为在我看来这电影的感染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现场收音的表演,演员的声音配合情绪的表演,而不是声音与表演分离然后硬配在一起的呆板感觉。
此外,服装,布景,画面很美,典雅考究有质感。Anne没有原著所强调的美丽金发稍让人怨念,据说那就是她自己的头发,而且还真是在剧里剪短的。Valjean的服装和造型跟舞台版比风格差别很大,估计部分原因是因为Hugh Jackman的外形特点。Enjolras的标志性红马甲在电影里估计会显得不太搭调,不过还是象征性地给了他件红外套。街垒和Valjean家的花园跟我想象的相差无几。
然后说到演员。
Hugh Jackman无论从外形和声音上来说都不是一个理想的Valjean,然而他确是同等知名度电影明星里最适合的人选,所以,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放下偏见去看,就觉得他其实挺不错的。演得好,唱功也算过关。虽然名曲Bring Him Home刺耳了点,但还可以忍受。感觉他最大的问题是音域不够,嗓音缺乏共鸣,感觉基本上没什么头声/假声,在现场收音的情况下嗓音也显得比较“大白嗓”,所以Valjean的歌他唱出来都比较缺乏美感,不过戏剧感还是很足的。个人觉得Valjean的独白what have I done表现最好,那种悔恨,纠结,痛苦淋漓尽致。
Anne Hathaway没有辜负我之前的期望,她的表现几乎完美无缺,一曲I dreamed a dream就一个大脸特写镜头,但是给人感觉特别真实,从开头说不出话一样的轻声自语,娓娓诉说往昔,到结尾撕心裂肺带着哽咽的爆发,非常震撼。I dreamed a dream本来就不只是一首仅仅美丽忧伤的歌,而是从人间跌入地狱永无回路的绝望遗言。现在Anne与舞台版Lea Salonga并列我最爱的Fantine。
Eddie Redmayne跟期望的一样好,把Marius文艺又呆萌的气质表演出来了,而且不弱气。最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嗓子真好,现场采音的条件下很多人的声音都显得单薄,只有他的嗓子很饱满厚实,像自带混音似的。他的“空桌对空椅”是至今我听过所有版本中仅次于Michael Ball的最好版本。
Russell Crowe就确实是囧了点。说实话他嗓子不错,整个电影里主演就他和Eddie Redmayne嗓音最厚实,可惜他就像完全不会用嗓不会运气似的,就不指望他能用歌声来表演,但是他气势也完全没唱出来,而且他一唱歌就有种呆囧感,不知道是否因为唱歌力不从心也影响了表演,他的Javert不能说完全没气场,但总的说给人一种老实呆憨的违和感。
Samantha Barks的表现比25周年好,细腻动人很多,我对她25周年的表现无感,电影里要好很多。
Amanda Seyfried我觉得还行,似乎挺多人不喜欢她,不过也许我对Cosette要求不算太高,她达到了我对一个花瓶的期望值,唱的一般,无功无过。
Cohen和Carter的酒店两口子也算完成喜剧角色的任务,说不上印象深,但也说不上不喜欢。
Aaron Tveit从开始选他的时候我就很担心,很久前听过他现场,他嗓子比较薄,适合通俗流行歌,唱Enjolras就有点勉强,而且他长相也是那种比较平凡美国邻家的感觉,跟Enjolras有些差别,后来看预告片也是觉得他气场弱了。抱着最低期望去看电影,最后的感觉是差强人意吧,不出众也不奇葩。Enjolras的戏份相比舞台版也砍了很多,这也是让我不满的一点,其实舞台版Enjolras这角色人气很高,导演应该更重视一点。
Daniel Huttlestone(Gavroche)我非常喜欢。电影虽然缩减了ABC之友的戏份,但是Gavroche的戏份加重了不少,作为一个原著小野孩Gavroche粉对此还是相当满足的。这位小朋友没有很多童星那种卖萌的cute或者过于小人精的感觉,有点粗野,有点小大人,但也有种与年龄相衬的天真。
Isabelle Allen(小Cosette):小姑娘天真乖巧,楚楚可怜,有种单纯脱俗的气质,又不呆板,是个亮点。
Colm Wilkinson(主教):寇伯实在太脸熟,声音实在太熟,唱歌的嘴形也实在太熟,还好那身行头没有让我太过穿越到十周年演唱会。由于寇伯的出现象征意义太强烈,恕我评价无能。
酱油党们:貌似熟脸不少,但之前没有太关注到底有谁在里头,所以也就能认得三四个。在一堆lovely ladies里凭嗓子认出了Frances Ruffelle(原版Eponine),脸基本画得看不出来了。Turning里貌似看到Linzi Hateley(也是我很爱的一个Eponine)。饰演Grantaire的小哥清秀美貌,让人眼前亮了一亮(重点真的搞错了吧)。除此之外,学生酱油党里稍微出挑一点的是Courfeyrac(Fra Fee),和Combeferre(Killian Donnelly)。Courfeyrac格外地严肃而富有同情心,原本作为Enjolras身边仁爱代表的Combeferre倒有点像Enjolras身边絮絮叨叨的小媳妇(噗)。
综上,虽然导演的一些处理和选择会让人觉得费解莫名,虽然还有不少显而易见的争议和缺点,但这部电影确实有一种直率的,直击人心的感染力。也许有人要说是因为《悲惨世界》的底子太好,但是底子好不代表导演就无功——想一想同样是好底子明星阵容结果惨淡收场的Nine(这还是曾经大获成功的Chicago导演的作品)。
《悲惨世界》是一部讲述大背景下平凡小人物经历的作品,也是部包罗人间百态,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的巨著,它所涉及的主题,以及它所包含的精神,情感,经历一直很能唤起普通人的共鸣。但是正因为原著/原剧太强大,标杆太高,改编其实更容易打偏。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让人提心吊胆,最后的结果虽然悬之又悬,但它还是打中了,正中人心。从这一点来说,我也要感谢导演Tom Hoope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