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从音乐剧到小说

(一)沙威:法律与秩序的化身

LM音乐剧里我最初喜欢的角色是爱潘妮和安灼拉,随着听的次数越来越多,又逐渐喜欢上了沙威,当然,这也和PQ大叔的出色演绎分不开。

音乐剧中的Stars塑造了沙威的灵魂,如果没有它,他的形象一定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这首歌简直是对康德“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的最好注解。在冉阿让面前,沙威也许是专横、狂妄、跋扈的,但当他面对满天繁星,面对宇宙的广袤和神秘,他心中只有纯净的虔诚和敬畏。一个有所敬畏的灵魂,至少在那一时刻是接近神圣的。沙威对着星空许下诺言是全剧最动人的画面之一,那辉煌庄严的旋律里是崇高的信仰,是对正义的坚持。小说里没有和这首歌相应的内心独白描写,因此音乐剧里的这段可谓锦上添花。沙威自杀的那段也很精彩,他颤抖的歌声和绝望的眼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心。唱完最后一句“there is no way to go on”,Stars的旋律再次响起,仿佛在祭奠他悲壮的牺牲。我最初就是被Stars和Javert’s Suicide这两段独唱所打动,然后又喜欢上了沙威在Confrontation, Fantine’s arrest, runaway cart中铿锵有力的唱段,充分表现出他的冷酷和强硬。(特别喜欢Confrontation里那句“a man~~~~such as you”,然后精彩的对吵就开始了……嗯,扯远了,收回。)

但小说中的沙威形象就没这么崇高了。雨果描写他的外貌时,总把他比作某些凶猛的禽兽(也许雨果没有贬义,只是我太喜欢音乐剧里的沙威了);他去抓人时,也总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如果一上来就看小说,我一定不会喜欢他。在现实中,我对这种人也没有好感,诸如孙志刚的悲剧不就是此类公安人员造成的?但看过音乐剧再看小说,我就不断为沙威打抱不平:雨果咋把他写得那么丑陋呢?尽管有时简单粗暴,但人家毕竟是个忠于职守的警察啊。他一开始不能理解和相信冉阿让,这很正常,像冉阿让这样的犯人能有几个?再说,要不是幸运地遇到了人品超级好的主教,冉阿让肯定还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我是学心理学的,写博客时比较随意,有时拽一些术语,见谅),沙威应该是“习俗水平”(遵从社会规范),冉阿让是“后习俗水平”(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但这不能说明谁善谁恶,只能说他们坚持的信念不同。雨果显然更崇尚冉阿让的博爱精神,但至少在人人都变成冉阿让之前,社会还是不能缺少坚持原则的沙威。

(二)小M与小C:自私的幸福

《悲惨世界》里最幸运的两个人就是马吕斯和珂赛特这对小情人了,一个小白脸,一个花瓶,在小说和音乐剧里都不怎么受欢迎。我对这种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的故事一向不感冒,不过雨果优美浪漫的文字还是很有欣赏价值的。他们的爱情傻得可以,也纯洁得令人惊叹。格朗泰尔的话很精辟:“马吕斯是一种雾气,他也许找到了一种水蒸气。……我能想象那是怎么回事,一往情深竟然忘了亲吻的倾慕。……他们只在星云中睡觉。”记得《飘》里面对阿希礼和梅兰妮也有类似的描述,他们都生活在缥缈浪漫的梦幻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马吕斯和珂赛特既没有深入的共同语言,也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幻想恐怕是他们爱情的主要成分吧。

小说里的马吕斯比音乐剧里更不讨人喜欢(当然,音乐剧也有球为其增加人气的因素),他太爱情至上,一谈起恋爱就什么都不顾了,工作也抛到了脑后。珂赛特要随冉阿让离开,他就不想活了,实在太不剽悍。而珂赛特太天真、太软弱,她只能在冉阿让和马吕斯的爱护下生活。

说到这两个人就不能不说爱潘妮。她在音乐剧里确实比小说里更可爱、更无私,但小说里的她更真实。她是个出身底层的穷苦女孩,见惯了种种丑陋和罪恶。她没有多高的思想境界,不会认为“只要心爱的人幸福就够了”。她要以自己的方式追求爱情,所以她截留珂赛特给马吕斯的信,又把马吕斯引到街垒,想和他一起死。这就是On My Own里的那句“still I say there’s a way for us”的具体表现吧。

我没想到小说里的“a little fall of rain”来得这么快,爱潘妮临死前说的那些话真是令人心酸,她记得和马吕斯相处的点点滴滴,相信他很快就会到天上和她相见,请求他:“等我死了,请在我的额头上,吻我一下,我会感觉到的。”可怜的姑娘,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还要等她死了才能满足。真希望她死后能感觉到这一吻,但那样她又会为在另一个世界等不到马吕斯而伤心了。

不仅爱潘妮,冉阿让对小珂和小马的恋爱也很不爽(音乐剧基本没体现这点)。他发现珂赛特的秘密时,就像被晴天霹雳击中一样。他只有珂赛特一个亲人,因此他对她的感情已经超出了一般的父女之情,他唯一害怕的就是失去她,为此他甚至希望马吕斯在战斗中死掉。读到这里,我觉得冉阿让的形象变得真实了,在此之前他太博爱太善良了,没有一点私心。以前我对音乐剧里的Bring Him Home一曲不感冒,因为我觉得冉阿让为他的准女婿祈祷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小说里看到他曾经那么恨马吕斯,那他思想的转变还是很不容易的。值得一提的是,音乐剧里马吕斯和珂赛特两次对唱a heart full of love,第一次爱潘妮在旁边唱“he is never mine to lose”,第二次冉阿让在旁边唱“she is never mine to keep”,歌词的前后呼应实在很巧妙。

整部小说看下来,最感动的还是冉阿让临终那段。听音乐剧的Epilogue时也挺感动,但没有看小说震撼。冉阿让,这是一个怎样的灵魂!他背着马吕斯穿过险象环生的下水道,没有他就没有马吕斯和珂赛特的幸福。他宁愿失去珂赛特,也要向马吕斯坦白自己曾是苦役犯,只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少人指责马吕斯和珂赛特忘恩负义,但我认为他们是可以理解的。谁听到苦役犯三个字,能没有一点戒备心呢?马吕斯怀疑冉阿让留给他们的钱来路不明(六十万法郎啊!这俩孩子运气好得没话说了),也是很自然的。他不希望冉阿让再和珂赛特见面,确实有点不近人情,但谁能保证自己处在那种情况下不会那样想呢?至于珂赛特,她就是那种柔顺的性格,马吕斯怎么说,她就怎么做。她爱父亲,但更爱丈夫,这是自然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总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爱。雨果对此的评论很经典:“青年趋向欢乐、节日、炫目的光彩和爱情,而老人则趋向尽头。虽然互相见面,但已失去紧密的联系。生活使年轻人的感情淡漠,而坟墓则冲淡老年人的感情。不要错怪这些无辜的孩子们。”

本篇标题虽然是“自私的幸福”,但并没有谴责小M和小C之意。正如雨果所说,这是自然规律,是年轻人的本性。小M和小C就是两个平凡的青年,满足于平凡的幸福。我想,他们在小说中的作用,恐怕更多的是展开情节的需要,没有他们,也就没有其他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三)ABC的朋友们:青春、理想、友谊

ABC社的年轻人充满青春的朝气和理想主义情怀,一个个都是那么生动可爱。音乐剧里只有安灼拉和格朗泰尔的形象比较突出,而从小说里就可以看到他们性格各异,各有各的可爱之处。

ABC社里我最欣赏的是公白飞,他睿智、温和、儒雅,富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和安灼拉的果断强硬形成对比。最令我感动的是安灼拉在街垒瞄准对方一个炮兵时,公白飞在旁边感叹:“多可惜!杀戮是何等丑恶的行为!算了,没有帝王就不会再有战争。安灼拉,你瞄准这个中士,你都不看他一眼。你想象一下,他是一个可爱的青年,勇敢有为,看得出他会动脑筋,这些炮兵营的人都有学问。他有父亲,母亲,有一个家,可能还在谈恋爱呢,他至多不过二十五岁,可以做你的兄弟!”他还发表演说,劝有母亲、妻子、儿女的人回家去,可他却忘记了自己的母亲。想到后面街垒成员的牺牲,想到音乐剧里的Turning,实在让人很难受。

我也挺喜欢古费拉克这个幽默的家伙,他的名言“我今天遇到了马吕斯的新衣服和新帽子,里面裹着一个马吕斯”被不少LM迷引为经典。但我更爱看格朗泰尔的连篇醉话,我觉得他那些借着酒劲狂放不羁的胡言乱语颇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神韵。比如这句:“是谁,没有得到我的许可,便把天上的星星摘了下来,搁在桌子上,冒充蜡烛?”令人在莞尔之余更要拍案叫绝:这等浪漫可不是谁都有的!他还激情澎湃地说:“我们一定能够推翻这个政府,这是确切可靠的,确切可靠到正如在脂肪酸和蚁酸之间有十五种中介酸那样。”(orz雨果的化学水平!)这句话真是令我忍俊不禁。

还有多情的诗人让·勃鲁维尔,ABC的朋友中最早牺牲的一个;还有对自己的健康过分担忧的若李,在战斗的间隙还在对着镜子检查舌头;还有调皮的博徐埃,替马吕斯回答课堂点名,结果自己被开除……这些小伙子就像我们的兄弟和同学一样真实亲切,他们在投身革命以前,也曾经无忧无虑地挥霍青春。而在战斗的前夜,他们吟诵着浪漫的情诗,怀念着往昔的风流和温存。音乐剧里这一情节是用一首Drink with me表现的,歌曲很短,但传达了比小说里的情诗更深刻、更丰富的思想。第一句“Drink with me to days gone by”就蕴含着一种沉痛的意味,这是和过去的单纯岁月告别,也许也要和刚刚开始的人生告别。而格朗泰尔唱的“Will the world remember you when you fall?Could it be your death means nothing at all?”,更让人心情无比沉重。然后是合唱:“At the shrine of friendship never say die, Let the wine of friendship never run dry. ”危难中的友谊是最珍贵的,即使他们都牺牲了,他们并肩战斗的誓言也不会磨灭。

我觉得小说里安灼拉的地位不如音乐剧里那么突出,看了小说,我反而更喜欢公白飞和格朗泰尔,而不是安灼拉了。不过我对安灼拉在街垒的一段讲话印象很深,他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号召同伴们为理想而战:“苦难在这儿遇到了理想,白昼在这儿拥抱了黑夜并向它说:‘我和你一同死去,而你将和我一起复活。’在一切失望的拥抱里迸发出信念;痛苦在此垂死挣扎,理想将会永生。这种挣扎和永生的融合使我们为之而死。弟兄们,谁在这儿死去就是死在未来的光明中。我们将进入一个充满曙光的坟墓。” 一大段话说得令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另外,安灼拉从容地迎接死亡,以及他和格朗泰尔在生死关头的情谊,也是我心目中LM小说的经典镜头。

ABC社,“一个几乎留名后世的组织”(小说的一个小标题),让我们记住这群年轻人。

(四)德纳第夫妇:堕落与挣扎

小说里的德纳第夫妇可谓丧尽天良、十恶不赦,但音乐剧里与其说他们是反面角色,倒不如说是丑角,是一对让人哭笑不得的活宝。

德纳第太太在支使珂赛特去打水时就已经显示了她的喜剧天赋,虽然凶神恶煞,但给观众的感觉更多的是滑稽而不是粗暴。接下来的master of the house更是这对夫妇一场淋漓尽致的表演。前面德纳第独唱的部分可以称为“开黑店指南”或“黑店招数大全”,但听着那欢快俏皮的曲调,就愣是对得意洋洋地介绍坑人秘方的德纳第恨不起来。反正我每次听到“kidney of a horse, liver of a cat, filling up the sausages with this and that”都会忍俊不禁。后面德纳第太太加入,一上来就对她老公一通讽刺,但能看出他俩实际上配合很默契,是搭伙过日子的黄金搭档。我很喜欢十周年演唱会上这首歌的热闹气氛,坐在替补席——不对,是休息席——上的冉阿让、沙威、马吕斯、珂赛特一干人等全在随着节奏打拍子,一个个东倒西歪,兴高采烈,一派和谐社会的景象。之后的The Waltz of Treachery旋律也非常轻松,充分体现了德纳第夫妇的油嘴滑舌。最绝的是他们最后说的“One more thing, one small doubt…Your intentions may not be correct”,我记得小说里他们没说这句,歌词写得真是很妙,很符合德纳第狡诈的性格和贫嘴的本领。

这两个活泼诙谐的唱段成为全剧喜剧色彩的重要来源,当我听过音乐剧再看小说时,尽管书中的德纳第夫妇并不以搞笑见长,但我仍然保留着从音乐剧中得到的印象,也就不觉得他们那么面目可憎了。刚开始看小说时,我还是更喜欢音乐剧刻画人物的方式,觉得小说过于爱憎分明了。但看到后来,就发现雨果对德纳第夫妇也不是一味谴责的,尤其是在德纳第绑架冉阿让的章节中,雨果用悲天悯人的笔触刻画了德纳第一家贫穷、肮脏、堕落的生活,那流露着对底层人民深刻同情的文字,使这部小说闪耀着崇高的人性光辉。读到这里我就想,德纳第的打劫团伙固然可恨,但人被逼到这个地步,这样的沉沦又是多么令人痛心。

我觉得雨果在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除了冉阿让和沙威就是德纳第了。德纳第夫妇这对粗俗委琐、见钱眼开的底层小市民,和(做苦役犯时的)冉阿让、芳汀、(做佣人时的)珂赛特一样,都是挣扎在悲惨世界中的卑微生命,都值得同情。

(五)读小说感想

在看名著方面我算是半文盲,以前我对《悲惨世界》的认识就是:里面有个犯人冉阿让,还有芳汀和珂赛特,但完全不知道他们之间是啥关系。要不是听了音乐剧,我这辈子恐怕都不会看这本书。所以我要感谢这部音乐剧,它使我没有错过一本伟大的著作。

看完小说,有两点最大的感受:一是雨果写起历史背景、人物背景真是不惜笔墨啊,惭愧地说,大段历史背景描写我都是直接跳过的。不过我耐着性子读完了“利维坦的肚肠”,雨果居然能用整整一卷介绍巴黎的下水道,地点如此清晰,数据如此详尽,实在叹为观止。二是书中堪称名言警句的语句太多了,雨果对人生、历史、宗教、革命、爱情、女性等都有精辟的论述,也许有些人不爱看这种夹在故事情节中的议论,但我觉得这些话都很有内涵,值得反复品味,从中也能很好地反映出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另外,书中每卷、每章的标题中,有很多都相当有意思。最妙的小标题是“‘不要把卡片遗失了’这句成语的出处”。音乐剧为了情节紧凑,把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到修道院避难的情节全删了。看了书才知道,冉阿让竟然还遭遇过差点被活埋的险情。虽然知道他一定能脱险,但看到这里还是提心吊胆。多亏割风老头急中生智偷卡片支走埋葬工人,终于化险为夷。看到埋葬工人对送还卡片的割风千恩万谢,我觉得这简直像个喜剧小品的结尾了。我想,这种情节在书中的作用,就和master of the house在音乐剧中的作用一样,给一部主题宏大而严肃的作品注入了轻松活泼的元素。另一个标题叫“一个警官给了一个律师两拳头”,我刚看标题时还以为马吕斯被沙威揍了,而实际上“拳头”是一种枪。想必原文就有这种歧义吧。马吕斯和珂赛特相遇的那一卷标题是“星星相映”,正和“心心相印”谐音(我对前后鼻音不敏感),不知是原文就有双关,还是译成中文后恰好达到的效果。

我常常边看小说边联想音乐剧的歌词、情节,常常惊喜地发现“哦,原来某句歌词的出处在这里”或者“原来音乐剧的这个情节,在小说里是这样的”。有时候看到精彩处,就忍不住翻出音乐剧来重温一下,实乃一大乐趣。当我花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小说时,颇有些成就感(好久没看过大部头名著了),也有点怅然若失,好像和一个朋友促膝长谈之后,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刻。但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有缘欣赏这部音乐剧,继而阅读了小说,二者都给了我那么多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这是一生的财富。

广告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Twitter picture

您正在使用您的 Twitter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