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到舞台——《悲惨世界》的诞生

谁也不会想到,《悲惨世界》的诞生过程中,竟然会有那么多的机缘巧合。它最早的构思,原来是由另一部名作激发的。

当时,词作家阿兰•鲍伯利Alan Boublil正在伦敦观看由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奥立佛》(Oliver!),当小扒手道奇(Artful Dodger)走上舞台的时候,他心头一亮,伽弗洛什的形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就像他后来回忆起的一样,透过他灵魂的眼睛,他看到了《悲惨世界》里的人物——冉阿让、沙威、伽弗洛什、珂赛特、马吕斯、爱潘妮……一个个在舞台上欢笑、哭泣、歌唱。

于是,鲍伯利找到了他的作曲搭档,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谈了他的构想,两人立即着手将《悲惨世界》改编成音乐剧。他们首先回到雨果的伟大原著,感受故事中的环境,人物和情节。经过两年埋头创作之后,1980年,加上另一位词作家让•马克•纳特尔Jean Marc Natel合作的法语歌词,《悲惨世界》的法语概念专辑形成了。第一个舞台版本则于1980年9月17日在巴黎体育馆(Palais des Sports)上演,共有50万观众有幸欣赏。

当年那50万法国观众是幸运的,他们见证了一部杰作的最初形态。对我们这些看到后来的英文版本的观众来说,最幸运的事,大概是那位叫做彼得•弗戈(Peter Fergo)的年轻导演把这张概念版的录音给了“金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kintosh),他也许并没有想到,这一偶然的举动,催生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麦金托什马上被它富有感召力的音乐深深吸引,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将它搬上英语舞台,他马上召集了一批精兵强将,着手准备。除了原来的两位词曲作者勋伯格和鲍伯利之外,麦金托什首先找到了因执导《尼古拉斯•尼克勒比》(Nicholas Nickleby)获得托尼奖的导演特里沃•努恩(Trevor Nunn),这位鼎鼎大名的导演1968年就成为了皇家莎士比亚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艺术指导。他导演的音乐剧作品中,包括久负盛名的《猫》,《日落大道》,《星光快车》,《爱的观点》和《象棋》。努恩把《尼古拉斯•尼克勒比》制作班子里的许多杰出人物带到了剧组,第一位就是合作改编的约翰•凯尔德(John Caird)。在歌词翻译方面,他们本来邀请了著名的诗歌戏剧界评论家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后来,另一位著名的专栏作家和评论人赫伯特•克莱茨莫(Herbert Kretzmer)接替了他的位置。回忆起当初的工作,克莱茨莫说,很难把这个过程称为“翻译”。事实上,原有的音乐和歌词大约只保留了1/3,另外1/3是将原有一些曲目重新删减和编排,重新撰写英文歌词。剩下的1/3,则对音乐以及歌词进行了全新的创作。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优秀的舞台制作班子,包括舞台设计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服装设计安德里恩•纽奥费托(Andreane Neofitou),灯光设计大卫•何塞(David Hersey)。

在所有人的努力下,1985年,伦敦巴比肯剧院,一部浓墨重彩的杰作终于登上舞台。1987年,再做了少许修改的《悲惨世界》越过大洋,来到百老汇,比起伦敦的版本,它的配器与节奏更为大气深沉,背景合唱为歌唱增加了层次与氛围。这一次,音乐剧世界终于轰动了,《悲惨世界》席卷当年的Tony奖,开始了它的传奇。

广告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

%d 博主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