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家有妙语,说是: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后来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过去看了这两句,觉得故弄玄虚罢了,不以为意,直到最近又一次把Les Miz所有版本重听一遍。
四年前第一次看完Les Miz, 回来第一件事是买了TAC DVD, 然后满世界的找各种录音版本。London, CSR, Broadway, 每一部拿到手就是一通猛听,不为别的,只想再现第一次看的情景,固执的抓住逐渐流失的记忆,死死不放手。那时候,一点不在乎版本,每一张专辑都是一次祝 福。不知道也无意去搞清楚是Colm 还是Gary, Philip 还是Roger.只有Valjean, Javert…….
也看到了网上好多各种版本的review,几乎都要把每个角色拿出来比较一番,很有趣。后来来到这个论坛,先看到了几篇关于London 和TAC的比较,对我最喜欢的Eponine的评论居然是众口一词的褒Lea贬Frances。 真是太不服气了。在此之前,Frances一直是我最喜欢的Eponine,压根没想到会被贬低至此。于是,赌上一口气,狠狠把四张专辑全部听一遍,一个 人物一个人物,一首歌一首歌的听,比较,于是就有了“谈谈我听过的Les Miz几个版本”系列。这个时候,对CW, PQ, MB门清,大声叫嚣“某某才是最佳人选,某某版本才是最佳版本”。这个阶段,Les Miz被我拆成了一张张专辑,一个个歌手。
在反复看现场之后,回头再听,惊奇的发现心态居然大不一样。过去那种作比较挑毛病的心态,被欣赏寻找新鲜点代替。无论是现场还是录音,每一个版本都 有它独特的价值。欣赏的乐趣在于见识不同演员对角色的不同理解和诠释而不是追求与前人的相似,即使是小小的失误也变成了小插曲而充满趣味。过去觉得不可忍 受的瑕疵现在因为胃口变好而变得可以忍受,实在不欣赏也没关系,可以在心里把它轻轻覆盖。一点不困难,那么出色的音乐,动人的歌辞,精彩的合唱,整部完美 的Les Miz就在我心中。
特别欣赏一位乐友的一句话,“再好的名家,总是有缺陷的,惟有人心无限。”
这一次,我换了一种听法。从French Concept Album开始,按时间顺序,一张一张完整的听全剧。
这个经历可爱极了,像见证一个孩子成长的全过程。
终于找到了French Concept Album的歌词翻译。过去因为语言的隔膜而无法投入的问题完全解决了。这时候才理解了这是多么优秀的一张专辑。难以想象,Shonberg & Boubilil 一开始就做得这么杰出,这么完整。音乐基调,情绪,对原著神韵的准确捕捉,成为后来所有改编的框架,不可动摇。难怪Cameron Mackintosh当年一听之下就激动不已,不惜一切的要把它推向英国。音乐和歌词对每一个人物的塑造之准确之生动之传神一点不比后来的版本差。 Fantine的L’Air de la misère ,J’avais rêvé d’une autre vie悲伤绝望又愤怒。小Cossette的Mon Prince est en chemin ,和Castle on the cloud相比,少了一份童真多了一份早熟。虽然没有On My Own, L’Un vers l’autre 让Eponine同样的动人。没有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的Marius,虽然少了那一份沉重,但是那个纯真的声音却充满清新。Enjolras的À La Volonté du peuple听得我百感交集。然而,最出色的却是我们的小英雄Gavroche. 那个在其他版本理调节气氛的可爱孩子曾经竟是如此的血肉丰满。如果说Valjean象征爱,仁慈,个人的救赎;Enjolras象征革命与牺牲;那么,象 征自由的,恰恰是我们的天不怕地不怕的野孩子Gavroche. 那首La Faute à Voltaire,原来,自由不是可爱的宠物,让你抱一抱拍一拍。自由是从肮脏,贫穷,罪恶的坚硬土壤里挣扎而出,傲然绽放。Boubilil & Shonberg用一首首歌画出每一个人物,如颗颗珍珠光彩夺目。
如果说还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这些美丽的珍珠少了一根带子,少了一块衬托的丝绒。而这,就是Valjean. French Concept Album对Valjean 的音乐太少。于是,全剧少了一个灵魂,少了那个主旨。可以看出,后来歌曲的修改,增加得最多的就是Valjean的部分。但是,主体已经完成,杰作已经诞 生。
London cast, 没得说,所有的曲目,合唱全部成型。从What have I done到Who am I, 到Bring him home, Valjean 从猛醒忏悔到勇敢面对到悲天悯人完成了人性自我解放的全过程,也将全剧完整贯穿。Stars, 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让本来平面化的Javert和Marius一下丰满厚重起来。Do you hear people sing, One day more 的合唱被调整,更有气势更有感染力。 快二十年了,现在一想到她的cast还是由衷赞叹。Colm Wilkinson, Michael Ball, Patti Lupone, Frances Ruffulle, Rebecca Caine……真强啊。究竟是Les Miz成就了他们,还是他们成就了Les Miz?无所谓。一代风流已经写入历史。
我要收回以前对broadway版的所有不敬之词。听完London版,把broadway第一张cd放入机器,overture一响起来就让耳朵一亮。 就是她了, Les Miz终于在这里彻底展示了他的气势恢宏。以前,一直不理解,席卷Tony奖的Les Miz为什么在Oliver奖上却遭受冷遇,暗怪英国剧评界有眼无珠。现在一听,同样的音乐,改变了配器和速度后面貌一新,力量感,震撼感发挥得淋漓尽 致。如果说London版还停留在欣赏一个个个体的话,听Broadway才是欣赏整个剧。歌词旋律经过少量的修改后固定下来,后来的CSR, TAC只是规模上的差异而已。
创世纪的第一天,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Cameron Mackintosh说“要有一张完整完美的 recording”,于是便有了完整完美的CSR. 真是享受啊。闭着眼听at the end of the day, 想象着那个巨大的交响乐队,自己仿佛就是提琴手中的一员,手中弓弦如剑一般潇洒挥舞。澳大利亚人牛逼,凭着实打实的唱功让主角几乎占了半壁江山,挤得美国 人英国人去唱配角了。还喜欢那些在其他专辑里被省略的小插曲:master of the house前面众酒客的七嘴八舌,Javert’s Intervention里那近似警报的呼啸声。嗬嗬,这里小Gavroche得意的躺在巴黎的街头,“It’s me who runs this town!” 那里是Eponine 孤独的坐在角落黯然神伤。这么听一遍就是把整个剧在大脑里完整的过一遍,把所有的记忆刷新一次,那是只有看过现场才会享有的乐趣。Kaho Shimada和我现场看得Ma-Anne声音太像了。真是东方姑娘啊,一样的纯真,柔情似水。
嗬嗬,真有趣,我看了无数次TAC DVD,可是,听CD的感觉竟然那么不同。知道TAC在听觉上留给我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吗,是现场观众的山呼海啸。现场啊现场,这才是现场独有的魅力。任何 相对录音棚里的瑕疵,都抵不过现场的那种热情。而且,这是怎样的热情啊!Philip Quast的力量,Colm Wilkinson的激情,Michael Ball的温柔。还有还有最最性感的Anthony Crivello! 置身其中的每一个人都那么骄傲,迸发出最强烈的情感,神采飞扬。10年,Les Miz从OFC, OLC, OBC, CSR一路走来,走出法国,英国,走向整个世界。巨大的交响乐队,磅礴到奢侈的合唱团,TAC成为一场听觉盛宴的狂欢,把Les Miz的壮阔,辉煌与光荣凝聚在One Day More中,永远留存。
发表评论